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十七期 88年 3月

佛教相關學位論文選目(一)

--佛教音樂專題

編輯組


一、前言

  近年來政府為了提昇國內高等教育的質與量,讓學術研究能在國內紮根,增設很多研究所,而隨著終生學習的倡導下,又鼓勵在職人士回流進入校園進修,使得研究所的系別呈現多元,理論與應用並濟,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博碩士論文,也逐漸成為學術研究上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

  以國內研究佛教相關領域的學位論文,就有近千篇,研究的主題相當廣泛,有佛教教理、教史、經律論、儀制、信仰、文學、藝術、宗派等研究,最可貴的是這些論文的研究有不少是著重以該研究生的理論背景做佛教現象的實證探討,如以社會福利觀點探討慈濟功德會,以心理學觀點探討靜坐的功效,以成人教育理論探討佛教成人教育課程等等,這樣的學術論文整合理論與應用的結果,對佛教的學術發展有重大的貢獻,對實務界亦提供參考與應用的價值,實不容忽視。

  然而受限於國內博碩士論文大多未正式出版,原件蒐集單位鮮少對各研究主題做分類整理,且很多的博碩士論文研究經常是跨學科領域做整合研究,因此讀者在查檢上不甚便利。

  本刊有鑑於博碩士論文在學術研究上的價值,因此特別蒐集與整理台灣地區公私立大學系所之博、碩士學位論文與佛教相關主題之資料,透過主題分類的方式介紹,以呈顯現階段研究趨勢,並可挖掘未來研究主題。

二、國內博碩士論文收藏概況

  依教育部規定研究生論文考試通過,需將論文繳交至規定地點作永久保存。早期由於教育部無空間擺放,而當時的中央圖書館又侷限於植物園的一角,也沒有空間和人力來接受。後來得到政大前校長李元簇博士首肯,於是民國63年將所有的論文移交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並將木柵教育部倉庫庫存大陸淪陷前的論文一併移存(註1)。至民國75年教育部正式規定各校的博碩士論文需繳交給國立中央圖書館(即目前的國家圖書館)、國立教育資料館、政大圖書館三處(註2)。之後教育部於83年公布學位授予法第八條規定:「博碩士論文應以文件、錄影帶、錄音帶、光碟或其他方式,於國家圖書館保存之。」(註3)

  由以上的歷史,可以得知國內博碩士論文典藏地概況,受各種因素影響,未有一處有完整典藏。因此以下分別就國內博碩士論文全文存放處及網路線上可查詢的資料庫做一介紹。

(一)全文存放處

  目前取得博碩士論文原件的方式,可至各大學圖書館查得該校研究生的論文原件外,亦可由以下單位查得原件資料。

1.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簡稱:政大社資中心)算是台灣地區典藏博碩士論文較完整的地方,收錄1956年迄今台灣及中國大陸、香港地區之博碩士論文,但自民國83年起由於教育部高教司委託國家圖書館執行「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專案計劃,且因教育部法規公布博碩士論文應由國家圖書館典藏。因此有部分學校取消繼續提供校內博碩士論文予政大寄存。如86年第1學期起有清華大學、東吳大學、靜宜大學;86年第2學期起有台灣大學、中山大學、東海大學,殊為可惜。

2.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前中央圖書館)自民國75年以後為教育部指定寄存全國博碩士論文的單位,因此民國75年以後的論文資料收錄較為完整,但在使用上由於典藏空間有限,因此近五年論文採開架式陳列,五年以前的則典藏於中文書庫,需調閱。

3. 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組

  自民國76年以後該館才有完整的論文典藏,讀者可至該館調閱影印論文。目前已將館藏目錄上載於網路,提供查尋(http://192.192.169.100),不再出版紙本式目錄。

4.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簡稱:國科會科資中心),致函各校研究所,請畢業研究生填寫論文全文資料是否同意提供製作微縮、光碟重製發行的授權書,因此科資中心自民國83年以後開始有收錄作者授權的全文資料微縮片。目前可透過國科會科資中心網站之「全國科技資訊網路博碩士論文」查尋資料,亦可向該中心申購全文。

(二)資料庫查詢

  以下介紹專門收錄國內博碩士論文的資料庫,略述其收錄及使用方式。

1. 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
  http://www.ncl.edu.tw/twrsh

  本系統於87年9月正式啟用,提供作者、篇名、論文類別、指導教授、學校系所別、摘要等關鍵字的檢索。

(1) 收錄時間:資料內容時間以學校之學年度為主,從73學年度畢業的博碩士論文開
  始收錄。
(2) 收錄範圍:台灣地區各大學研究所博碩士論文摘要。
(3) 使用方式:免費使用。

2. 中文博碩士論文索引光碟資料庫
  http://www.tbmc.com.tw/cd.htm

  政大圖書館與漢珍資訊系統公司於1996年10月合作出版「中文博碩士論文索引光碟資料庫」。本資料庫的特色是,提供中英文題名、論文作者、論文別、學校系所、指導教授、出版地、出版年、原件服務書號,但可惜未建檔摘要。

(1) 收錄時間:自1956年起迄今四十多年。
(2) 收錄範圍:台灣地區及部分香港地區各大學研究所學生之博碩士論文索引。自86
  學年度開始無提供紙本原件給政大的學校,則無建檔。
(3) 使用方式:需要帳號及密碼。

3. 全國科技資訊網路博碩士論文
  http://192.83.176.196/theses/index.html

(1) 收錄時間:83至86學年度。
(2) 收錄範圍:台灣地區各大學校院畢業之博碩士班研究生已授權本中心之學位論文
  全文約有一萬九千多篇。
(3) 使用方式:需付費申購全文。

4. 中華博碩士論文檢索光碟
  http://www.flysheet.com.tw/2product/cdrcd96.htm

(1) 收錄時間:台灣地區自1960年至1996年36所大學博碩士論文索引摘要,1980年至
  1996年碩士論文索引摘要;香港地區自1982年至1992年3所大學博碩士論文索引
  摘要;中國大陸之9所大學博碩士論文索引摘要;美加地區自1920年至1988年377
  所大學中國人之博碩士論文索引摘要。
(2) 收錄範圍: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加地區各大學研究所之中國人博碩士論文
  摘要。
(3) 使用方式:需要帳號及密碼。

三、佛教相關學位論文選目編輯凡例

  有鑑於博碩士論文對學術研究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因此本刊自本期起將針對國內博碩士論文與佛教研究相關的主題做專題之整理,以窺探該領域的研究概況。本期刊出「佛教音樂」。以下簡介編輯凡例:

1. 論文資料時間以畢業呈繳年為計,不以學校學年度為計。

2. 收錄時間自民國52年至民國87年的博碩士學位論文。

3. 本文資料來源係透過網路以主題及其相關範圍之關鍵詞為檢索策略,查詢「全國
  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中文博碩士論文索引光碟資料庫」、「中華博碩
  士論文檢索光碟」三資料庫,以及實地至政大社資中心、國家圖書館查閱所得。
  若資料仍有缺漏,尚請不吝就教。

4. 排列順序依論文呈繳年度、論文篇名筆劃為序。

5. 每一論文著錄項目依序為:論文篇名、撰者、學位別、指導教授、學校系所、論
  文呈繳年度。

6. 本文所載之介紹,乃根據該學位論文摘要及目次撰寫完成。

四、專題摘要

  佛教音樂範圍包括佛教音樂概論(起源、發展等)、梵唄(又稱頌讚、偈讚,包括經、咒、懺、讚文)、佛教歌曲、佛教器樂(法曲、演奏曲、樂器)等。以下摘錄以「佛教音樂」為研究範圍的博碩士學位論文。



 中國佛教音樂之研究

  李純仁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鄧昌國、曉雲法師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民國60年


  本論文由佛教音樂之產生及其特性探討中國佛教音樂之發展、類型、使用的樂器等。共分八章:第一章簡述釋迦牟尼生平。第二章論述佛教音樂產生的教理體系背景及其意涵。第三章由佛教發源及其傳佈路線,說明佛教傳入中國的可信年代。第四章闡述中國佛教音樂之起源,兼論受印度之影響而創行梵唄,以及僧侶講經說法時產生的新文學體裁。第五章中國佛教音樂史略,探討佛教讚偈的產生,以及隨佛教傳入中國大量的西域、印度音樂。第六章純音樂之研究,精選一百個譜例,從音階與旋律分析佛教音樂之特性。第七章法器,介紹佛教音樂所用之法器種類及演奏方法。第八章,從「敦煌壁畫」討論當時的中國音樂及樂器種類。



 台灣佛教音樂--早晚課主要經典的音樂研究

  林久惠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呂炳川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民國72年


  本文分序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由佛教傳入、佛教音樂起源及台灣佛教歷史、音樂、教育文化的概況,析論梵唄的定義、早晚課的音樂、使用法器的種類,以及比較早晚課音樂之差異。其中序論分四章:第一章討論有關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及佛教音樂的來源;第二章敘述台灣佛教史;第三章說明目前台灣佛教音樂與教育文化的概況;第四章簡介本文所用的有聲資料。另外,本論也分為四章:第一章論佛教音樂--梵唄--及早、晚課之意義。第二章析述本文收集的早、晚課音樂。第三章詳述佛教使用的法器。第四章比較早晚課音樂的不同。結論為總結全文音樂分析的結果。



 台灣佛教法會--大悲懺的音樂研究

  張杏月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正平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民國74年


  本文探討佛教音樂的領域,期使社會大眾對佛教音樂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全文分兩部份:第一部份簡介佛教與佛教音樂,包括佛教的音樂觀及佛教音樂之分類,以及台灣佛教音樂的發展現況。第二部份介紹大悲懺的由來、精神、功德、儀軌及音樂的特色等,以不同宗派中較具代表性之四個廟堂--承天寺、佛光山、農禪寺、蓮華學佛園為例,認識台灣佛教音樂的風貌。



 從佛教音樂文化的轉變論佛教音樂在台灣的發展

  高雅俐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許常惠、呂錘寬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民國79年


  本文探討佛教音樂之聲音部份的記錄分析及其音樂文化變動的真實瞭解。內容分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對象、資料蒐集與研究步驟等。第二章佛教在中國地區與台灣地區的傳播,探討佛教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傳播情形,以及佛教音樂在大陸發展的沿革。第三章佛教音樂在台灣的發展,論述佛教音樂之分類方式,以及在台發展的佛教音樂於整體佛教音樂中所屬之性質與型態,不同類型道場之音樂文化及創作性佛教音樂之發展。第四章台灣佛教儀式中的音樂及其功能,探討台灣寺院中梵唄傳承情形、法事結構與音樂之關係、音樂功能及法器之記譜方式與應用的情形。第五章台灣佛教儀式音樂之音樂型態與特點,就台灣佛教儀式音樂型態作分析,並就其演唱時機加以說明,歸納出遵循的原則。第六章結論,就本文各章所述提出總結,並依其音樂所呈現之型態及特點說明宗教上之意義。



 唐代淨土讚歌之形式研究

  林仁昱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徐信義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民國84年


  本文探討唐代淨土讚歌的形式,將有助於唐代音樂文學、佛教文學、佛教儀制等方面的研究。就論題及取材說明唐代淨土讚歌是為了配合淨土宗轉經、禮懺、念佛等宗教活動而作的讚歌。分五章論述:第一章緒論,說明寫作動機及對原始材料作整理、界定,並探討唐代淨土讚歌的製作背景。第二章讚歌的文學形式分析,探討讚歌的音樂形式、儀式表現效果,以及與其他音樂文學相關問題的基礎。第三章透過前章文學形式的分析成果,依據文獻上關於讚歌音樂形式的記載,並參考現今讚歌之記譜,探討讚歌歌曲及唱法,推求讚歌於儀式上的表現效果及其意涵。第四章藉本文於文學、音樂形式的探究結果,輔以文獻上相關記載,探索唐代淨土讚歌與講經文、俗曲歌謠、聲詩之相互關係,瞭解其與當時佛教、音樂文學於形式上相互交流之情形。第五章結論,揭示本文所探得讚歌於文學、音樂形式上的特色,標舉讚歌於佛教音樂文學研究上的啟示,且預估此一論題未來繼續研究的展望。



 <普庵咒>音樂研究

  范李彬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呂錘寬、釋惠敏 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
  民國87年


  本論跨樂種之研究,即對<普庵咒>總體音樂文化的歷史演進暨脈絡作全面概觀的認知與瞭解。共分三章:緒論,概述佛教咒語的歷史發展及其意涵之形上學理與宗教效應,以引述<普庵咒>咒語音樂化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章探討<普庵咒>作者普庵禪師的生平及其制咒的歷史背景與動機,試析該咒語的結構及意涵,揭示<普庵咒>的本義。第二章針對<普庵咒>音樂曲譜在各樂種之概況,從歷史宏觀的角度,對研究的材料與其所涵攝的音樂文化模式作一提要的調查與描述。第三章以微觀分析的方式,綜合分析各樂種之<普庵咒>音樂的曲名與標題、音樂形態分析、樂器編制與演奏型態暨樂曲功能等面向,呈現<普庵咒>音樂聯繫於傳統音樂的特色。結論,從佛教歷時性之文化體系及與其對應之社會文化情境互滲的觀點,論述<普庵咒>演化為音樂的因素。

五、結語

  在每年有萬筆以上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呈繳。以宗教音樂此領域之研究論文來看,有關道教音樂的研究為數不少,再看佛教音樂主題的論文卻僅有以上六筆資料,且大部分為綜論性的研究內容,尚未見比較各地佛教音樂、梵唄、樂器等研究子題之博碩士論文。於此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國內學位論文對佛教音樂領域之探討尚在起步的階段,資料堪稱缺乏,只是音樂研究領域中的「少數民族」。然而佛教音樂本身可供研究的範圍極廣,希望未來有更多關於佛教音樂的學位論文出現,提供更多參考資料,亦促使佛教音樂的蓬勃發展。

【附註】

註1:韓介光,<國內博、碩士論文整合之商榷>,《政大圖資通訊》,1期(民81年
   5月),頁14。
註2:蔡香美,<國內博、碩士論文的蒐集與整理>,《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2卷
   3期(民83年9月),頁1。
註3:歐陽崇榮,王宏德,<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簡介>,《國家圖書館館
   訊》,78期(民87年11月),頁4。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17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