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十二期 86年 12月

英文佛書選介(二)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莊耀輝



書 名:Buddhist Directory(佛教徒指南)
出版者:Buddhist Society Publications(倫敦英國佛教學會)
出版年:1991年第五版



  本書由倫敦英國佛教學會編輯的,內容是關於英國、愛爾蘭境內的佛教團體與中心指南。隨著近二、三十年的英國佛教發展,本書可提供旅遊、深入訪問與研究之功用。

  全書共96頁,蒐錄英國境內兩百多個佛教團體,目次是:前言;團體與機構,分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其他相關機構;歐洲佛教同盟;圖書館;佛教文獻--出版社與經銷社;索引。

  雖然這是一本不到百頁的小冊子,但卻是了解佛教在英國發展現況、英國佛教團體很重要的工具書。個人對於英國佛教團體的接觸與了解,便是藉著這本小冊子來指引的。歐洲佛教同盟( European Buddhist Union)主席柏敦史梯傍( Arthur Burton𠼦tibbon)在此一小冊子的序言指出:「英國人研究、實踐佛法,是由1907年戴維斯博士(T. V. Rhys Davids)領導的少數學者,在倫敦成立大英愛佛教學會(The Buddhist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開始的。

  1918年一位十七歲的少年韓福瑞(Travers Christmas Humphreys)偶然讀到庫瑪拉史瓦米( Coomaraswamy)的《佛陀與佛教福音》(Buddha and the Gospel of Buddhism)一書,引起他對佛法的投入,因此加入神智會(The Theosophical Society)的佛教居(The Buddhist Lodge),並在那裏遇見霍克那(Aileen Faulkner)小姐。這兩位年輕人後來結為夫婦,致力於弘揚佛法,於1924年在倫敦成立佛教學會,歷經慘澹經營,逐漸茁壯發展到今天舉世聞名的局面。

  每一佛教團體或中心都有簡要介紹,指出其派系源流、共修時間、負責人、連絡電話與地址等項,頗便於使用。近幾年,英國各學校紛紛來台招生,國人留英的漸多,旅遊風氣也漸盛,有心想看看英國佛教發展狀況,結交英國佛教朋友,加強中英佛教界互通的,自然不可不備置此書。

  不過,由於近幾年佛教發展快速,本書資料有些過時,亟待佛教學會能繼續增修。



書 名:A Handbook of Tibetan Culture : A Guide to Tibetan Centres and
    Resources throughout the World(西藏文化手冊)
著 者:Graham Coleman
出版者:Rider
出版年:1993



本書作者生平簡介

  科門(Graham Coleman)於1951年出生於英格蘭,成長於上埃及的盧克索(Luxor),受教於彌爾山學校(Mill Hill School),獲有布里斯托大學心理及戲劇榮譽學位,後來又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讀西藏語言與文學。1976-79年間,他撰寫及主拍四小時長的西藏記錄片,名為「西藏:佛教世系」(Tibet:A Buddhist Trilogy),由Arts Council of Britain & Threadcross Films 發行。該部片子被認為是記錄西藏文化最有份量的著作。1983年起,出任其共同創立的東方基金會(The Orient Foundation)主席。

  從1983年起,東方基金會一直致力於跟西藏五大法系的領導人物共同合作,推動建立促進國際間交流的多媒體、多地點的西藏國家檔案( Tibetan National Archive)。其目的即在協助維持西藏豐富與深奧口傳文化資產。此一工作在福特基金會(The Ford Foundation)的協助下,至目前為止,已經參與並建立西藏文化資源資料庫( The Tibetan Cultural Resources Database)。該資料庫有蒐藏超過三萬小時以上的口述評論檔的詳細索引,及1959�1992年間,以西方語文發行的有關西藏著作目錄。本書的國際資源指南(International Guide to Resources)、學術傳記(Scholastic Biographies),及主要西藏、佛學、梵語語彙(Glossary of Key Tibetan, Buddhist and Sanskrit Terms),即是摘自西藏文化資源資料庫的資料。東方基金會是美國非營利性的機構,在英國也有註冊。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本有關西藏文化最完整與新穎的工具書。此一手冊內容分成三部分,包括:學者與喇嘛傳記;世界各國藏傳組織與團體指南,含學術組織、文化組織、圖書館、寺院、博物館、出版社、靜修閉關中心、弘法中心等;作者與金巴上師(Geshe Thupten Jinpa,達賴喇嘛的翻譯)及邱美博士(Dr Gyurme Dorje)合編的主要藏語、佛教及梵語名詞語彙。

  此一手冊尚包括1280�1965年藏境寺院位置圖、畫筆素描過去主要文化文物、主要靜坐冥想神祇與十四位喇嘛圖像。有東方基金會及達賴喇嘛等西藏五大派系藏傳大師,六百多位以上人士的參與而輯成,實為一本對藏人生活、信仰、文化有興趣者最權威、實用的工具書。

  達賴喇嘛在該書序文指出:「西藏被中共佔領了三十多年﹐迫使很多西藏人流亡世界各地,大部分的人不曉得西藏過去是個獨立的國家,有自己的政府、語言、文化與生活方式。」

  除了西藏原始信仰的苯教,也許跟西藏歷史一樣久遠外,西藏也保持佛教的傳統超過一千年。佛教的教義不僅被發揚光大,而且也被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成為西藏文化的主流。由於近年來,西藏的舊制度、文化、信仰都受到無情的摧殘與打擊,因此保存西藏傳統文化,不僅是西藏境內藏民的權利義務,也是全世界人類共同保護的珍貴資產。

  西藏文化有豐富的內涵,表現在其精湛的醫學知識、樂天知命的風貌、崇尚自然環境等方面,都能對世人有所啟發,如:靜坐修行體驗的知識,曉得吾人心性的性質與運作功能,實能彌補傳統科學對物理世界認知的不足。尤其本世紀以來,已經可以明顯看出,光只有技術的發展,並不能構成永久的快樂。人生除了物質充裕外,尤需相對的內心發展。許多人都說,西藏人即使在最悲慘的狀況下,仍能保持喜悅、寧靜之心,實在不簡單。吾人認為那應歸功於佛教慈悲、忍辱的教義,尤其凡事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深知語言、文學、文化傳統的價值,我們便致力於維持此一傳統於不墜。西藏各大派系的僧院教育年輕人的傳承,都有它弘法機構、教育訓練場所。此外,訓練西藏語言、藝術、文學的學校也不少,這些都是維護西藏文化傳統的重要機構。

  此外,由於全世界對於西藏文化的興趣正方興未艾,因此有關西藏文明的學術與文化組織、圖書館、博物館、弘法中心與靜修中心、出版社等,正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東方基金會出版此書正好可以填補此一迫切需求。

  本書誠為認識西藏佛法,尤其目前在西方發展狀況,及當代大師、西藏佛學術語等方面,亟需要備置的一本工具書。本書除可扮演西藏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間彼此的相互認知、交流外,並能增進世人對西藏特殊文化及藏人爭取自由意願的瞭解。



書 名:Learning from the Dalai Lama : Secrets of the Wheel of Time(達
    賴喇嘛的啟示:時輪的奧密)
著 者:Karen Pandell(潘德爾)與Barry Bryant(布里恩)合著;John B.
    Taylor(泰勒)攝影
出版者:Dutton Children's Books(紐約鹿騰兒童圖書公司)
出版年:1995
ISBN:0-525-45063-7



  潘德爾是兒童書的作家,著有《黑暗領土》(Land of Dark)、《光明領土》(Land of Light )等兒童書籍。在康州學院主修亞洲史。在亞洲旅行時,拜訪過許多佛教寺院。希望藉著本書,幫助讀者瞭解西藏文化。

  布里恩從1973年起,即皈依在達賴喇嘛座下,是《時輪沙壇城:西藏佛法的視覺經典》(The Wheel of Time Sand Mandala : Visual Scripture of Tibetan Buddhism)、《癌症與心識》(Cancer and Consciousness)等書的作者。1988年於紐約自然科學博物館,首先向美國社會大眾介紹時輪沙壇城的三瑪牙基金會(The Samaya Foundation)。泰勒寫過各種主題與藝術類的作品。他拍攝達賴喇嘛與其他西藏佛教主題的書已有二十多年了。以上三人都居住在紐約,並經常赴世界各地旅遊。

  1991年10月西藏政教領袖達賴喇嘛來到紐約麥迪森廣場,跟美國社會大眾分享一場神聖的教誨,也就是殊勝的時輪法會,有四千多人參加,這實在是許多人一生難得遇見的殊勝法緣(頁21)。參加時輪法會的人,都應清淨三業,並發弘誓悲憫有情、利樂有情,且不可洩露壇城祕密(頁27)。本書即在記述該次時輪灌頂法會(西藏佛法極殊勝的覺醒法會),全書以彩色銅版紙印刷,共40頁。其目次為:謝言;前言;第一部分--佛法的根本:佛法如何開始的?、西藏佛法與時輪教義、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尋找與發現;第二部分--一種古老儀式的傳承:達賴喇嘛的童年與成 年、紐約城的壇城、進入時輪、和平周遍法界;第三部分--建立自己的壇城:畫一個壇城、建立一個沙壇城;字彙;索引。

  佛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證知,想要瞭解壇城的意義與想像,需要經年累月地專注研究與靜坐冥想,因此本書僅是對時輪的粗淺介紹。基本上,佛法的最高目的是要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上能應用。時輪啟示我們處在凡聖同居的五濁惡世中,不要忘了以時輪為典範,追求內心的清淨與光明。例如,清淨身應遠離不健康飲食,不飲酒、吸毒。清淨語意味著不說閒話、粗俗語或惡口。清淨心則要調伏心,遠離貪、瞋、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淨化身、口、意三業,自然就能找到內心的和平。只要我們有和平的心,終究會感受到喜悅、吉祥(頁33)。時輪的象徵性、殊勝意 義即在於此。

  時輪的構築是要消弭世界兇殘暴戾的氣氛,祈求世界和平,故與代表大慈大悲的達賴喇嘛最是相應。達賴喇嘛經常說,他的宗教是慈悲(頁 21)。自從他於1959年出亡以來,已在世界各地舉行過十八次以上的時輪法會。

  時輪代表清淨眾神祇的安住處,故一切應以清淨與恭敬心為之,法會完成後就要將它毀壞,把構成壇城的五色沙灑入湖海河泊中。每次時輪灌頂法會時,都必須重新建造。



書 名:The Dalai Lama : The Institution (達賴喇嘛體制)
著 者:Ram Rahul
出版者:Vikas Publishing House PVT LTD
出版年:1995
ISBN:0-7069-8788-8



  本書作者拉哈是中亞學著名的資深學者。 1950年代初期,在美國研究過,目前已從尼赫魯大學中亞研究教授一職退休。1946年起,開始研究中亞歷史與文化,也研究有關亞洲內陸的領域,尤其以不丹、蒙古為最。他深入亞洲內陸實地旅遊調查,撰寫許多有關這方面的論著。

  佛教塑造西藏特殊的政治與生活方式,以達賴喇嘛為西藏最高政治、精神首領之制度而言,更是凝聚與強化西藏特殊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生活風貌。西藏人與西洋人撰寫有關西藏及西藏佛教的書籍,已汗牛充棟,但迄今未有研究達賴喇嘛此一制度的專門著作。

  本書共130頁,其目次為:序言;1. 引言;2. 達賴喇嘛1391-1617;3. 達賴喇嘛1618-1682;4. 達賴喇嘛1683-1875;5. 達賴喇嘛1876-1933;6. 達賴喇嘛1935- ;7. 結語;附錄;參考書目;索引。

  內容主要是探討西藏最高政教領袖--達賴喇嘛的制度,而非一般歷代達賴喇嘛的傳記。敘述這制度的由來與演變,並探討其得失。在藏人心目中,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有無量無邊的悲願要為眾生離苦得樂而常住世間。

  西藏佛教與其他各地佛教不同之處,在於其作為一種信仰,卻與權力結了不解緣的關係。藏傳佛教各大派系之間,確實發生許多爭權奪利、流血衝突的事件。此一制度的存續,目前更面臨嚴肅的考驗,難怪現世的達賴喇嘛會說,他可能是最後一位了。無論如何,這個問題得由西藏人自行去決定。



[回gaya首頁]   [佛教圖書館館訊]   [館訊1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