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二十八期 90年12月
「佛教著者人名權威資料庫」之建置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釋見轂【摘要】:本文主要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所建置之「佛教著者人名權威資料庫」,概述資料庫建置之緣起、收錄資料來源、資料庫介紹、遭遇之困難與未來努力方向。 關鍵詞:人名權威檔;資料庫建置;權威控制;佛教人名 一、緣起 我們時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許多以筆名發表的文章,也有不少著名的文學作品是以筆名發表的,如《小太陽》的作者子敏,是林良的筆名。中國在民初以前,人除了姓名之外,更有字、號、諱、別名、……等相關人名;現代人擁有字號的不多,但在佛教,有不少人因皈依、出家後,除了原來的俗名外,還有皈依的法號,出家法名、尊稱等。而歷來祖師大德之名號,則更複雜了,有因其宗派地位、居住之地、皇帝的賜封、世人的尊稱、晚年的自號……等,而有不同的名號。另外,也會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尊稱,以出家眾而言,一般所知的有稱法師、大師等,在南傳有稱阿姜、比丘等,在西藏有活佛、格西等;以在家眾而言,一般稱居士、大德等。還有在中國東晉以後出家法師冠「釋」姓,此一作法也僅中國才有,也有許多地區的人並沒有姓氏,如西藏。此外,外國人名有全名及縮名之別,以及因翻譯之故,而使中譯人名不同;或者日本人有單姓、複姓、三個字的姓等。以上皆是使人名產生不同的因素。 同一個人使用不同之姓名或稱謂,若在生活中,因為只是一個稱呼,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假若是一位作家分別以不同的人名撰述同一系列的著作,在圖書館編目時就會出現問題,比如如何使同一類相同著者之作品集中,便是一個重要課題。在圖書編目工作中,處理同一著者之不同名稱,使其一致,稱為人名權威控制。 許多佛教著作的著者有多個名號,如何在分編時,讓同一著者的同類作品集中,除了從其著作中瞭解外,再來就是利用辭典、人名辭典或相關傳記資料等工具書;然而,因參考資料分散,內容詳簡程度不一,且內容的編製並非針對圖書編目而作,使用上仍有所不便。因此,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以下略稱「本館」)在民國86年1月開始全面改編館藏佛書資料,為使圖書編目時,有佛教著者人名之規範工具參考,於是著手編製佛教著者人名權威控制的參考資料。 二、資料建檔 本資料自民國87年開始籌劃編製,至民國89年底完成校勘。最初規劃,是以紙本方式呈現,擬附於「佛教圖書分類法使用手冊」作為附錄提供參考,至90年8月為便於資料的檢索與維護,決定以線上資料庫的方式製作。遂編製「佛教著者人名權威資料庫」(http://www.gaya.org.tw/ library/author/index.asp,見圖一)。以下擬就資料收錄原則、資料來源、建檔內容、著錄原則四方面加以說明。 圖一、「佛教著者人名權威資料庫」檢索畫面 ![]() (一)收錄原則 編製佛教著者人名權威資料之目的在提供圖書館人員於編書時,可藉此資料瞭解著者人名,進而作人名權威控制,使同類下同著者之作品可集中,提昇佛教書目記錄的品質。初期階段以收有中文及中譯本佛教撰述之著者人名為主,地區包括中國、西藏、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歐美等地區。 (二)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以本館編目時所建之人名權威檔為基礎,並收錄各佛教圖書館館藏目錄、叢書著者目錄、辭典、百科全書、人名辭典、傳記資料、圖書等進行資料的採集。(註1) (三)建檔內容 佛教著者人名權威資料,原擬以紙本方式出版,因此採word建檔,分人名主條目及人名副條目二種。
但因後來發展為資料庫,可提供全文檢索功能,功能涵蓋原「人名副條目」所提供之功能,因此予以刪除。 (四)著錄原則
三、佛教著者人名權威資料庫之簡介 (一)資料庫平台 本館於90年8月將之前以word建檔之資料,重新整理轉為access可讀取之mdb檔案格式儲存資料。採Windows為作業平台,以ASP(Active Server Pages)製作網頁資料庫。 (二)資料庫之欄位 本資料庫共分七個資料欄位: 1. 系統號:Access自動產生 2. 主標目 3. 年/朝代 4. 國別 5. 學科領域:如佛教學者、禪宗六祖 6. 相關稱謂:包括俗名、名、字、號、諱、諡、……等 7. 代表著作 (三)檢索欄位 本資料庫提供「人名」、「年/朝代」、「國別」三個檢索欄位。
(四)系統功能 本資料庫提供檢索比對功能、欄位間邏輯運算功能、瀏覽功能,以及查詢結果筆數設定功能。 首先略述檢索比對功能,每一欄位提供「包含」、「開始」、「結尾」、「等於」之檢索比對功能,可由下拉式選單選取。
其次介紹欄位間邏輯運算功能,各欄位間有「AND」、「OR」的欄位邏輯運算功能。 1. AND:表檢索結果必須符合不同欄位所輸入的檢索字串。 2. OR:表檢索結果只要符合其中一欄位所輸入的檢索字串。 於欄位中輸入檢索字串,再點選「開始檢索」即可進行查尋。若輸入之檢索字串有誤,或欲重新輸入,可點選「清除」,即可將已輸入之檢索字串清除。每次檢索時可選定每頁顯示的筆數,有「20」、「50」、「100」筆三種,可由下拉式選單選取。另外,可點選「瀏覽」功能按鈕,依筆畫順序瀏覽人名主標目。並列出本資料庫之「輔助檢索說明」(http://www.gaya.org.tw/library/author /help.htm),利於使用本資料庫。 檢索所得之結果以「條列式書目資料」顯示序號、主標目、檢索筆數,可再點選主標目顯示「詳細書目資料」,列出資料全部欄位,國別、年/朝代欄位可再查詢。 四、檢討與困難 (一)資料來源蒐集不易 由於佛教傳記工具書缺乏,因此,大部分的著者沒有傳記資料,也未收錄於辭典條目中,甚至其著作之圖書也沒有著者簡介,因而無法獲得較完整的個人資料。 (二)缺字問題 對於部分中文異體字、日本漢字等,無法以電腦系統呈現的字,則自行在電腦上以造字方式處理。但由於每一部電腦的造字系統無法共用,則自行造字的部分,在其他電腦則無法呈顯。因此,未來擬將造字的部分,改以「組字法」的方式呈現,以使每一台電腦可以不受電腦系統字庫的限制,看到缺字所造的字。 (三)轉換資料庫格式之技術問題 由於原資料整理時,是依資料載錄的內容建立著者人名相關資料,對於每一著者之相關稱謂多寡不一,而使得每一著者人名條目的項度不同,順序也不同,如:外國人名有些有中譯人名,有些則無,因此,要將原來的欄位轉為資料庫的七個欄位,則無法以程式運作,僅能以人工方式進行欄位整合。其中,資料庫之「相關稱謂」一欄,包括俗名、名、字、號、諱、諡、……等,為了讓資料庫檢索結果畫面清楚、整齊,因此,在每一種稱謂間以特殊字元「#」(半形井字號)作控制,使呈顯的查詢結果畫面,每一種稱謂段落分明。 五、未來努力方向 (一)充實資料庫的內容 截至2001年11月底共收錄4,645筆資料。初期以人名有中文及中譯本佛教著者為主,未來希望能擴大到世界各地有撰述佛教作品之外文著作人名,並增置佛教團體名稱之資料,使團體機構名稱亦有一規範,以資參考。 另原先資料庫有規劃「代表著作」一欄位,但限於人力及選擇每位著者之「代表著作」困難,因此未來期望改為「相關著作」,擇要列出著者相關著作,以讓權威記錄更完整。 (二)標準化 未來希望此資料庫的建檔規格採用中國機讀權威記錄格式,以助書目資料的交流。另若能以XML為標記語言,相信可以提供更多跨平台、系統使用。 (三)加強資料庫使用功能 未來希望在資料庫的使用功能上,可以提供下載轉檔的功能,讓每一館更方便使用此資料庫;並能提供同質圖書館共建資料,以充實資料庫的內容。 由衷期盼此資料庫之建置可以提供佛書編目的參考,然製作本資料庫時因限於人力、時間、知能等因素,難免有未盡周詳與疏漏之處,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正。 【附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