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八期 93年6月
如何寫佛籍書評育達商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 邱德修一、緣起於慧炬 主持人、悟因法師、各位大德、各位先生、女士:我在學術界,一直是在做甲骨金文、戰國竹簡、帛書、說文解字,還有經學方面,就是在儒家經典方面打轉的一個書生,也很少拋頭露面的出來講這些東西,因此我一直反省自己夠不夠資格來為大家講?但是因為主持人的盛情難卻,所以我就答應了。真是慚愧,因為個人才疏學淺,真的是不夠資格來跟各位切磋請教。而且佛教的學問,非常的深,非常的高,所以我非常惶恐。民國五十五年我在唸成大中文系的時候,當時有個慧炬雜誌社,專門出刊佛教的書籍,那時候我曾經投過稿,也被錄取了,所以就拿了獎學金,也就是在那時候讀了一點佛學的東西。 二、淨行法師的因緣 到了民國八十年,淨行法師在靈山叢林開辦一個學校,他是我的學長,要我去講《說文解字》,那是一部小學的著作。那時候他剛好把《菩提樹》接過來,他要我去填充,他本來是要我寫蘇東坡的佛學,但是我對蘇東坡認識不多,所以就不敢寫,只好硬著頭皮寫些佛籍著作簡介的文章來搪塞一番。沒有想到寫呀寫的,一口氣寫了二十多篇的作品。 三、實行
四、反省 結束這一段因緣之後,我又回到我的老本行,做甲骨金文、青銅器,還有竹簡帛書。所以在我的學術著作網站上,並沒有佛教的書評,或者是導讀之類的東西。因此會被發掘出來,讓我感到很驚訝!我覺得佛教界很熱鬧,但是也很寂寞。為什麼?因為真正學佛的人,要修心,又要修身,又要修學問,真的是非常艱深困難的寂寞。至於熱鬧呢!臺灣正面臨佛學復興的時代,四面八方都有僧眾,都有信徒,真可謂一代盛事。所以我一位方外人士,能夠幫助修行人讀一點書,那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但是因為個人的學養關係,沒有辦法把導讀的東西寫得很好,所以後來就慢慢地封筆,不敢再寫了。這件事給我一個啟示,就是說做學問是腳踏實地的功夫,做得不好就應該停止,就要反省自己,然後再繼續讀書,等讀得差不多的時候再寫,這樣可能會好一點。 我在寫佛籍導讀的時候,大概分幾方面來寫:第一個是基本資料,因為他會看這一篇導讀,一定想要知道這本書是在哪裏出版的,什麼時候出版的,第幾版,有幾頁。因為每個人讀書時都會考慮到我的時間有多少,頁數少的話,可以讀;頁數太多的話,可能要等什麼時候再讀。另外價格多少,因為買書還是要考慮到錢的問題,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基本資料。又如哪一家出版社,是簡體字、繁體字,簡體字對我們來說是很困難,有很多字都認不得,對不對?小大變成尖,小土就是塵埃的塵(𢿣);衛兵的衛呢?就是一個ㄗ再加一橫(𡊰),這簡體字讀起來很煩人哦! 這一方面都介紹之後,我會把原作者的綱目列舉出來,因為一本好書,它一定是綱舉目明,能夠將章節綱目都寫得很清楚,也就是說一本好書,它的邏輯思考應該很完整,章節綱目一定是分布得很清楚。再來我會把代表作者思想的、寫得特別精采的地方摘錄出來,讓大家欣賞。我個人覺得挑人的毛病非常容易,但是能夠去欣賞別人是非常困難。書評不是只評它的缺點,更需要去張揚它的優點,我們的社會就缺乏這一方面。心為什麼會越來越不好?就是沒有去張揚人的優點,我們看每一個人都是優點的話,這個社會就好起來;我們看每一個人都是缺點的話,這個社會就變壞了。 我們看人好的一面,大家都是好的;我們看人不好的一面,那就都是壞的。所以書評最重要的還是在你的心,你要多去欣賞作者花了那麼多心血所寫出的一本書,好的一面在哪裏?要把它彰顯出來,這對作者是一種鼓勵,對讀者也是一個幫助。當然任何東西都沒有全面性的好,它有些不足的地方,我還是會把它點出來。 最後我要提出來,假如我是這個作者,我要寫這本書的話,我會怎麼去寫。這是有點偏重學院派的一種導讀的方式,因為我做學問的過程中跟很多很多好的老師學,當然我也指導過學生,告訴學生怎麼去寫論文。從這個實證的經驗裏面,我們就可以想像得到,大陸學者在處理佛教的素材方面、角度方面、立場方面是怎麼樣的。我們可以從這個觀點去看它的優劣。 事實上,我經常在想,自己寫東西比較容易,要去評人家比較困難。就像我指導學生比較困難,我幫他寫可能比較容易。因此,這個書評也是一樣,評了半天,真的是很辛苦。如果是我寫的話,已經把它寫出來了。這是我經常有的一種感慨,所以後來關於佛籍方面的導讀,就沒有再寫了。 不過我有個願望,希望我們佛教界能夠同心協力把大藏經整理出一個完全現代的標準本、標點本,這樣對佛教的普及,一般世俗大眾讀起來可能更方便。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把大藏經的經律論一本一本的翻成白話,讓沒有受過文言文訓練的人也可以看得懂佛在說什麼。不然的話,就會如一副對聯所說「佛云不可說,子曰難矣哉!」 五、結語──佛緣未了 最後,我的結論是導讀也好、書評也好,都是一個橋樑,是把作者的心血透過書評或導讀,介紹給讀者的一個重要橋樑。因為有這座橋樑,就可以把作者的心血,透過導讀或書評,讓讀者知道這本書應該是怎麼去唸,這本書應該是怎麼去讀。因為有這樣的因緣,我寫了二十幾篇這樣的論文,沒有想到十年後的今天竟然被挖掘出來,受到重視,這是始料未及的。 非常感謝大會有這樣一顆心,不辭辛勞的浪費了很多催促的電話,然後把我找來,如今我在這講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意見。因為這樣久了以後,再複習一下,自己也有感覺到很慚愧的一面。真的是對不起佛教界,做了這樣一點,然後就沒有繼續做,是非常抱歉的事情。如果有機會,我還是願意為佛教界做一點事情。很謝謝大會給這個難得的機會,也謝謝在座的大德給我的鼓勵,謝謝! 【編者按】本文為92年12月13日假臺北印儀學苑舉行「品書與書評」論壇之發表文。 【附錄】邱德修教授書評佛教書籍目錄概覽 「<中國佛教學源流略講>[呂澂著]評介」。《菩提樹》41卷8期=488期(民82年7月):頁14-18。 「<佛教文化辭典>﹝任道斌主編﹞評介」。《菩提樹》40卷7期=476期(民81年7月):頁31-32。 「社科版<佛教史>[杜繼文主編]評介」。《菩提樹》41卷4期=484期(民82年3月):頁28-31。 「評介 <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菩提樹》40卷5期=474期(民81年5月):頁28-29。 「評介《佛教手冊》[寬忍著]」。《菩提樹》40卷12期=481期(民81年12月):頁20-22。 「評介<(增訂本)佛教哲學>[方立天著]」。《菩提樹》42卷1期=493期(民82年12月):頁18-24。 「評介<十大名僧>」。《菩提樹》42卷11期=503期(民83年10月):頁19-24。 「評介<中國古代寺院生活>[王景琳著]」。《菩提樹》42卷2期=494期(民83年1月):頁16-21。 「評介<中國佛教>[高振農著]」。《菩提樹》41卷12期=492期(民82年11月):頁18-23。 「評介<中國佛教>第一輯[中國佛教協會編]」。《菩提樹》41卷5期=485期(民82年4月):頁24-28。 「評介<中國佛教>第二輯[呂澂等著] : 中國佛教人物與儀規制度」。《菩提樹》41卷3期=483期(民82年2月):頁14-17。 「評介<中國佛教>第三輯[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經籍」。《菩提樹》41卷6期=486期(民82年5月):頁30-35。 「評介<中國佛教>第四輯[中國佛教協會編] : 中國佛教經籍(續)與中國佛教教理」。《菩提樹》41卷7期=487期(民82年6月):頁20-27。 「評介<中國佛教文學>」。《菩提樹》42卷5期=497期(民83年4月):頁8-13。 「評介<中國佛教簡史>﹝郭朋著﹞」。《菩提樹》40卷6期=475期(民81年6月):頁27-29。 「評介<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郭朋 廖自力 張新鷹著]」。《菩提樹》41卷9期=489期(民82年8月):頁20-25。 「評介<中國禪宗與詩歌>[周裕鍇著]」。《菩提樹》41卷10期=490期(民82年9月):頁18-22。 「評介<玄奘年譜>﹝楊廷福著﹞」。《菩提樹》40卷8期=477期(民81年8月):頁33-34。 「評介<印度的佛教>﹝水野弘元等著﹞」。《菩提樹》40卷4期=473期(民81年4月):頁24-25。 「評介<西藏佛教史略>[王輔仁著]」。《菩提樹》42卷3期=495期(民83年2月):頁21-26。 「評介<佛教文化面面觀>[楊曾文主編]」。《菩提樹》40卷10期=479期(民81年10月):頁31-33。 「評介<佛教與中國文學>」。《菩提樹》41卷2期=482期(民82年1月):頁30-34。 「評介<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蔣述卓著]」。《菩提樹》41卷11期=491期(民82年10月):頁28-33。 「評介<佛教與東方藝術>」。《菩提樹》42卷6期=498期(民83年5月):頁19-25。 「評介<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白化文著]」。《菩提樹》42卷4期=496期(民83年3月):頁14-19。 「評介<應縣木塔遼代秘藏>﹝山西省文物局、中國歷史博物館主編﹞」。《菩提樹》40卷9期=478期(民81年9月):頁35-37。 「評介<禪宗與中國文化>[葛兆光著]」。《菩提樹》40卷11期=480期(民81年11月):頁2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