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三十九期 93年9月
《法華經》注釋書文獻概介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 釋永本【摘要】《法華經》自竺法護、鳩摩羅什譯出後,引起中國佛教界廣泛的信仰與研究;智顗大師並依《法華經》建立天台哲學的教觀體系。而《法華經》的研究領域,是多元化的;不管從原典、譯本、思想、文化、實踐面,都受到學者的深入探討。 本文將介紹《法華經》在中國的傳譯過程中,相關的經典、譯本,以及竺道生、法雲、智顗、吉藏等幾位中國高僧,對此經所著作的重要注疏。《法華經》的研究文章、專書非常多,如何從如此多的高僧著作中,選取重要的文獻來閱讀,本文提供概略性的說明,以供參考。 關鍵詞:法華經;純圓獨妙;教觀雙美;開三顯一
一、前言《法華經》是大乘佛教中最受廣泛信奉的經典,在中國佛教思想中,可以從《高僧傳.義解篇》中,看出對其研究頗多。尤其天台宗以《法華經》作為該宗的根本經典,而有「純圓獨妙」、「教觀雙美」的特色。《法華經》傳至日本,開創日本的天台信仰,「日蓮上人」依之創立了「唱題成佛」的日蓮宗;乃至於現代,日本的新興宗教,仍然有許多是以《法華經》為依歸的教團。就是過去的印度、尼泊爾、中亞等地,亦曾信奉此部經典,這從他們留下的《法華經》梵文寫本或殘卷,就可以得到證實。(註1) 不管是專書或單篇論文,《法華經》都受到廣泛的研究,實在是多得不勝枚舉(註2),從中看得出《法華經》的研究方向,大略有下列幾項:
《法華經》在中國傳譯的過程中,實是歷代高僧熱衷注釋、實踐的經典之一。因此如何從中國高僧、學者的研究成果中,研讀、瞭解《法華經》的相關文獻,本文試著提出一些基本資料與說明,以供參考。 二、《法華經》大意與經群要研究《法華經》,首先應了解其內容、特色,以助於在研究上的方便善巧。當然與《法華經》思想有關的經類,也在此一併介紹。 (一)《法華經》大意 《妙法蓮華經》又名《法華經》,是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經闡釋釋迦牟尼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為了給予眾生「開、示、悟、入」佛之大智慧,而宣說三乘歸一之妙法,並為諸聲聞授記當來成佛。經中調和大小乘各種觀點,主張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佛說此經時,多寶佛塔從地湧出,十方諸佛,集會證明,六萬恒河沙等菩薩及其眷屬護持流布;並且又稱凡護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者,均可得無量無邊的功德。 天台智者大師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區分為前十四品為䪖門,後十四品為本門。䪖門內容是垂䪖本土的釋迦牟尼佛,以「開三顯一」來彰顯佛乘,並說明當時二乘聲聞眾授記作佛的事跡。本門主旨,乃顯示法與佛,永恆常住的真實(久遠實成的本佛),是佛陀的法身,具體活動而實現的菩薩道。䪖門闡明一乘之因,本門顯現一乘的佛果。所以,《法華經》的內容,可用三句話來說明:1. 「從本垂䪖」,佛陀應眾生根機,施設方便教化的事實;2. 「開䪖顯本」,開方便門,顯實相理;3. 「廢䪖立本」,由眾生的角度,了解真佛(法身佛)。 而《法華經》的思想特質,主要有一乘妙法、久遠釋迦及菩薩思想。 一乘妙法:即會三乘歸一佛乘;以聲聞乘的修持,直接顯示以菩薩乘來成就佛道,且含有「開三顯一」的理念。如經中說:「佛以無數、無量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說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久遠釋迦:這是本門〈如來壽量品〉的中心思想,也是法華經的佛陀觀;是佛陀透過無限、無盡的菩薩行,來證明佛的久遠。也就是說,佛的壽命無量,是為了實踐菩薩道。 菩薩思想:《法華經》的菩薩思想,是以二乘作佛的菩薩觀。經中舉出藥王菩薩、常不輕菩薩、妙音菩薩、觀音菩薩等菩薩行,來論證成佛實踐的典範。 不論從一乘妙法,或久遠釋迦的角度來看,《法華經》(本䪖二門的真理)實在是一部完整的菩薩理論,是趨進實踐菩薩道,而能獲得安身立命的寶典。 (二)法華經群 《法華經》譯出後三、四十年左右,南朝.宋文帝時代,曇摩蜜多譯出《觀普賢經》一卷。在此四、五十年之後,南朝.齊高帝時代,曇摩伽陀耶譯《無量義經》一卷。同時,法獻入高昌持回〈提婆達多品〉,之後世人把《無量義經》當做開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為結經,與《法華經》合稱「法華三部經」,此乃宋齊時代傳下來的(註3)。為何《無量義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會成為《法華經》的開經、結經呢? 《無量義經》現行譯本,是南朝蕭齊.曇摩伽耶舍,於建元三年(西元481)所譯,一卷。《無量義經》的內容分為德行、說法、功德等三品。其主旨是佛陀因眾生「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因此而得名。 若依《法華經》序品上說:「說大乘經,名曰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此經已,即大眾中結跏趺坐,入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如何可推定此經的說法時間,是在《法華經》之前。而且〈說法品〉中說:「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的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所以可斷定本經之前的說法為方便說;本經之後的說法,也就是法華的說法為真實說。 所以本經是由法華之前的方便經(權經),轉而成為法華真實經(實經)的先序,它占有開權顯實的樞紐地位,及法華權實的依據。這是它成為《法華經》開經的原因。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有三譯,現存一卷譯本為劉宋元嘉年中,罽賓沙門曇摩蜜多所譯。本經之所以成為法華的結經,是依據《法華經》最後的〈普賢菩薩勸發品〉中,說觀普賢菩薩的方法與功德,勸進、受持、讀誦以及流傳大乘經典而來。 本經一貫的思想是在普賢觀,是依據大乘經典的受持讀誦,使六根懺悔清淨,這是本經的特色;進而本經以說《法華經》的實踐修行,被認為具有特殊意義。但,本經在教法上所占的地位,不及開經《無量義經》重要。 屬於《法華經》類的經典,還有《大法鼓經》、《不退轉法輪經》、《佛說濟諸方等學經》等,其內容上,或多或少,都與《法華經》的開會思想有關。 三、《法華經》的漢譯本 《法華經》的漢譯,以吳支謙在孫權黃武二年至孫亮建興二年(西元223-253)這段期間,翻譯「譬喻品」的別譯「佛以三車喚經」(缺本)為嚆矢,其後陸續有六次的全譯,及數次的部份翻譯。據《開元釋教錄》卷十一、十四,本經先後六譯,有三存三佚,若依翻譯年代順序,即(註4):
以上譯本中,現存的只有竺法護(後譯)、羅什、闍那崛多等三譯。這三個譯本中,《正法華經》,又名《方等正法華經》,有十卷、二十七品,是現存三個譯本中最早譯出的。其次譯出的是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簡稱《妙法華經》),有八卷、二十七品;繼之再譯出的是《添品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之所以有上述譯本品卷的差別,主要是各自依據的底本不同。《正法華經》是根據梵文貝葉經翻譯的,而《妙法蓮華經》則是根據西域的龜茲文本翻譯的。隋仁壽元年(西元601),闍那崛多、達摩笈多二人根據從印度傳來的梵文貝葉經,對羅什所譯的《妙法華經》重新作了校訂,即是後來的《添品妙法蓮華經》。這三種譯名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法華經》的梵名為「薩達摩芬陀利迦蘇多覽」,其中「薩」有種種意義,竺法護取「正」的意思,鳩摩羅什及闍那崛多取「妙」的意思,而所謂「添品」只是增補的意思。依據「添品」的序所敘述:羅什的譯本中,缺了最初的〈藥草喻品〉前半、〈法師品〉最初部份,及〈提婆品〉、〈普門品〉的偈頌,因此闍那崛多依據請來的貝葉本,加以增補,故稱為《添品妙法蓮華經》。 現存三譯的內容,互有出入,妙本最簡,添品其次,正本最為詳盡。此三種譯本,流傳於日本、中國者,以羅什的《妙法蓮華經》為主,除因為羅什的譯本較為流暢外,也因羅什的門下弟子,如僧叡等,爭相講說此經;之後又有法雲、智者、吉藏等諸哲,加以注釋的關係。而其他二譯,只不過是作為比較的研究資料而已。(註5) 四、《法華經》在中國的注釋《法華經》在中國譯出後,歷代都有高僧研究,例如早期法雲的《法華經注》,吉藏更有玄論、統略、義疏,連唯識宗的窺基,也有關於《法華經》的注疏。到了宋明時期,又因為當時佛教界宣揚三教合一、各宗融合,所以這些思想也表現於《法華經》的註解中。 其中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更受矚目,智者大師並因此建立天台宗、開演天台宗的哲學理論體系,使得這些註解更形重要。 現存中國撰述的《法華經》相關著作,收在《大正藏》及《卍續藏》的有近八十多本(註6);而比較重要的注疏,有以下幾本:
以上注釋書,分別代表南北朝、隋、唐,及入宋以後,佛教界對於《法華經》的看法;現依時間的先後,分別敘述其研究的重點。 (一)智者大師以前對《法華經》的研究自弘始八年(西元406)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後,中國就開啟《法華經》的全盛時代。從羅什三藏至智者大師止,前後五十年,研究《法華經》有七十餘人;也就是六朝(晉、宋、齊、梁、周、隋)的佛教徒競相對《法華經》作注疏。七十餘人中,最有名的法華研究家,除了僧叡、竺道生、慧觀外,又以光宅寺法雲的《法華經義記》最為著名。 1. 僧叡僧叡(西元?-421),曾與僧肇等共同參訂羅什的譯經。當羅什譯《法華經》至〈五百弟子授記品〉時,為「天見人,人見天」一語的漢譯,頗費思量,當時僧叡建議改譯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羅什甚為喜悅,一時傳為佳話。僧叡曾自書〈法華經後序〉與〈小品經序〉,論述法華與般若的關係,認為此二者是相待的,說明法華是終極一乘(註7)。這二篇序文收錄在《出三藏記集》中。 2. 竺道生竺道生(西元355-434)是彰顯法華最大功績者。所著《法華經疏》二卷,是現存《法華經》疏中最古的注釋書。他確信大小乘修道的宗旨是一致的,以忘象得意的態度,對六卷《泥洹經》中提到一闡提不能成佛,而主張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並以此見解來解釋《法華經》(註8)。 竺道生與僧叡的看法一致,認為《法華經》的經題中,「芬陀利」是蓮華中最高貴的,以此譬喻法華,主張法華是平等大慧之經,是最高、真實一乘。 3. 慧觀慧觀(西元?-436)最初在廬山與慧遠學習,又至長安於羅什處受學《法華經》,後至建康的南朝,成為宋代佛教的指導人物。慧觀在長安時,摘示法華要義,寫了一篇〈法華宗要序〉,收在《出三藏記集》中。 慧觀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分為頓、漸二教;以華嚴經為頓教、漸教內開:三乘別教、三乘通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此為中國判教的嚆矢,後來,南地教判都以它為根底。而在判教中,慧觀把《法華經》列為同歸教,使《法華經》在中國影響更為廣大。 4. 法雲梁.法雲(西元467-529)是研究《涅槃經》的學者,前後講《法華經》百遍,留下《法華義記》八卷,此乃天台大師之前,研究《法華經》的指南。本書為《妙法蓮華經》的注釋書,初釋經題,次論宗旨,最後揭舉經文,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重三段之分科。但是書中並無有關〈提婆達多品〉及〈普門品〉重頌的解釋,這是因為當時經本中尚無〈提婆達多品〉等。本書是我國現存《法華經》注釋書中,僅次於竺道生所撰《法華經疏》的古本。而智顗、吉藏等的法華疏,也多少受此書影響。《法華經義記》的說法頗受當代重視,它以一乘之因果、萬善同歸作為《法華經》的特色。 (二)智者大師的《法華經》三大部天台思想是肇因於智顗大師將自內證的功夫,基於法華經的精神,宣講三大部,而得以鞏固天台教學的基礎。所謂三大部,即《法華文句》十卷、《法華玄義》十卷、《摩訶止觀》十卷。《法華文句》是屬於經典解釋門,《法華玄義》是哲學理論門,《摩訶止觀》是禪學的實踐門。 《法華文句》是智顗大師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分為「本、䪖」二門,前十四品「序品至安樂行品」為䪖門,後十四品「湧出品至觀普賢菩薩品」為本門,並應用天台四釋(因緣釋、約教釋、本䪖釋、觀心釋)來解說《法華經》,讓法華的教義,透過智顗大師自內證的解說,而顯現法華的殊勝。如:〈見寶塔品〉多寶佛塔的湧出大地,一般都認為是奇蹟現象而已,但大師發現多寶塔的出現,乃象徵自心脫離無明煩惱的境界,是與實相真理相互觀照為旨趣。(註9) 《法華玄義》是智者大師在玉泉寺所宣說,屬於《法華經》思想的理論門。智者大師把《法華經》的經題以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的五重玄義來解釋,如此可以看出《法華經》的理論架構體系。從經題解釋《法華經》本䪖二門之妙意,闡明諸法實相是本經之體相,強調一佛乘為本經的宗旨,以斷疑生信、增道損生為用,尊法華為純圓獨妙之圓教。後世研究《法華玄義》者,皆以湛然的《法華玄義釋籤》為指南。 《摩訶止觀》闡述智者大師獨特的宗教體驗與實踐,是天台三種止觀中的圓頓止觀。《法華經》方便與真實的教義,智者大師善巧地把它應用在實際的觀行上。《法華經》的方便,是〈方便品〉中,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並以三乘法引導眾生,入一佛乘。而法華的真實,意指諸法的實相,即〈如來壽量品〉的佛身觀。在《摩訶止觀》中,以「二十五方便」顯示方便行,以正修行的四種三昧、十境、十乘觀法進入圓頓止觀的真實。本書的注解書頗多,有湛然大師《止觀輔行傳弘決》二十卷、《止觀義例》二卷、《止觀大意》一卷,梁肅《刪定止觀》三卷等。 (三)智者大師之後的《法華經》研究 天台內部,自智者大師歿後,以《法華經》哲學風靡一時的光彩,就漸漸黯淡了;到天台九祖湛然大師,接續智者大師的著述,為三大部作詮釋,即《法華玄義釋籤》十卷、《法華文句記》十卷、《止觀輔行》十卷。這三部,一來接續大師的思想,二來使《法華經》的思想,再度興盛起來。到明代智旭,也對《法華經》作《法華經會義》十五卷之後,天台宗門對《法華經》似乎已無較傑出的注釋了。此外,當時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唯識宗的窺基大師,乃至宋朝的戒環,他們對《法華經》的研究,也是值得參考的重要注疏。 1. 嘉祥吉藏吉藏大師有關《法華經》的著作,有《法華玄論》十卷、《法華義疏》十二卷、《法華遊意》一卷、《法華經統略》六卷、《法華論疏》三卷等五本。吉藏大師以「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來解說《法華經》。方便分是指乘方便與身方便。乘方便,是指法華以外的經典,乃「四十年未顯的真實」;身方便,則指藥師佛、彌陀佛的度眾。真實分有乘真實與身真實。乘真實,指一佛乘;身真實,則是佛的法身。吉藏大師是在人生觀、宇宙觀、佛陀觀上,開方便門,顯真實相。 以下簡介他的重要著述: (1)
法華義疏 吉藏為三論宗之集大成者,也常講《大智度論》、《法華經》,且引用多數經律論疏加以注釋。本書是吉藏以三論宗的立場注釋《法華經》。它先立部類不同、品次差別、科經分齊等三義,概說《法華經》大要,接著則解釋序品以下二十八品的文義。吉藏雖基於三論宗之立場,然仍予《法華經》甚高之評價,是研究法華不可或缺的文獻(註10)。 (2) 法華玄論 本書乃吉藏依三論教旨,而闡釋《法華經》的要義。內容包括:(一)弘經方法,闡明弘傳《法華經》的方法。(二)大意,說明佛說《法華經》的十六種因緣。(三)釋名,解釋經題「妙法蓮華」之義。(四)立宗,闡明《法華經》之宗旨。(五)決疑,論般若、淨名、法華三經之異同等。(六)隨文釋義,次第論釋《法華經》二十八品之大綱。書中博引僧叡、慧觀、道朗、劉漌、鳩摩羅什、僧肇、求那跋摩、道生、慧遠、菩提流支等諸師之說(註11)。 (3) 法華論疏 這是吉藏為世親所造《法華經論》的注疏,對於教理史的影響極大。(註12)吉藏著有諸多有關《法華經》的注釋書,其立場深受《法華經論》的影響,本書即為其中之一。書中指出南北朝時代,四宗、五時等教判對《法華經》文意的歪曲,例如:貶低《法華經》為無常教;以為《華嚴經》未有根本一佛乘的真實義,《涅槃經》無佛性常住義等。由此可知,吉藏乃立於三論宗之立場,力說法華一乘之旨,以闡明法華之經意。 2. 窺基窺基大師(西元632-682)所撰的《法華經玄贊》十卷,是從唯識學的立場來解釋《法華經》。他依據《攝大乘論》等說法,從一乘方便、三乘真實的立場,批判天台、華嚴宗之說,文中引用世親之《法華經論》、劉虯之法華經注、慧表之無量義經注等甚多。書中內容首先敘述《法華經》興起之因,其次闡明本經宗旨,解釋經品之得名,以彰顯經品之廢立、經品之次第,其次再解釋全經正文。 本書有藏文譯本,題為妙法蓮華經注,收錄於《西藏大藏經》中。本書之注釋書有《法華玄贊義決》一卷、《法華玄贊攝釋》四卷、《法華玄贊決擇記》八卷等。 3. 湛然唐代湛然(西元711-782)所著的《法華經五百問論》三卷,是中唐時期《法華經》的注釋書。此書是針對慈恩大師《法華玄贊》的說法,而以天台宗的立場斥難之。全書採問答形式,總數約有五百,故名《五百問論》。內容為天台一乘家、法相五姓家之論諍,主要論點以定姓二乘成不成佛問題、一乘三乘之權實問題為主幹,網羅三車、四車論及《法華經論》之四種聲聞、《攝大乘論》之四意趣、《法華經.壽量品》之正宗流通論等。此書主要是論議天台、慈恩兩家見解不同之處。 4. 戒環宋代僧,越(浙江紹興)人,因住溫陵開元寺,世稱溫陵大師,是會通華嚴、天台、法相、禪宗的高僧,他精通法藏賢首的華嚴教旨,但在著作、講說時,也廣泛引用天台、法相及《圓覺》、《楞嚴》等觀點。宣和年間,戒環撰《妙法蓮華經解》二十卷,以闡揚天台奧意。研讀他的注釋,可以了解宋朝佛教,已漸走向以「如來藏系」唯心論為中心的思想線,且具有各宗融合、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濃厚色彩。 5. 智旭明代智旭(西元1599-1655)的《法華經會義》十六卷,是天台諸家對《法華經》釋義的會合。前灌頂大師的記述,過於古樸,難以瞭解;湛然大師的解釋,雖精細,但留有六朝之風,致使初學者難以體會。智旭大師有鑑於此,在不失智者大師的理念下,加入湛然大師的本意,再附上自己的看法,使此書的組織,前後整然一貫,是最具有價值的好書。凡是研究天台教學者,不可不讀。(註13) (四)其他近代,雖有長老大德,對《法華經》的相關注疏,重新作校訂、出版,便於閱讀、流通,但缺乏學術性的論作。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李志夫教授,經過兩年研究、彙編,並透過慧嶽法師所主持的「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印行的《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是最近對《法華經》的新論著。 《法華玄義》將近二十萬字,篇幅既大,文字又深奧,加上是隋代的作品,與現代白話文相去甚遠,所以一般人難以閱讀。何況一千多年來語言思想的變化很大,因此想要瞭解其中的用詞也很困難。李教授針對此書,重新加以分段、標點、說明。此外,書中還針對集註部份,將歷代重要的註解加以分類、重置。由於整理了眾多的參考文獻,讀者就不必到處蒐集參考書,確實為後來的研究者帶來許多方便。而且,歷代註解因為缺乏學術上的做法,所以對名相、背景說明、註解的出處並未加以標示。因而此書中,詳列引用經典之出處,對讀者來說,是非常方便的。 此外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表解的部份,這些表解可以將紛雜的思想線索做提綱挈領的整理,讓讀者一目瞭然,是很重要的工具書(註14)。 五、結語 佛教東傳二千年,譯出經典數以千計,所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而真正引起中國人關注,並產生巨大影響的經典,不過十來部,《妙法蓮華經》就是其中之一。也因為不同時代的研究者,按照每個時代,提出新的課題,不斷對《法華經》進行研究與注釋,並在研究與注釋中,不斷發展它的思想,從而使《法華經》歷時彌久,與時俱新。此外,敦煌遺書中,也發現保存了33種與《法華經》有關的注疏等文獻,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法華經》在各個時代的作用,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註15)。 《法華經》在宗教信仰上,向來為信徒與研究者所青睞,尤其是一些特別的品數,例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很多信徒早晚課誦的功課,而〈藥王菩薩品〉裡,所讚歎的燃指、燃臂供佛等現象,也仍在佛教界出現。由此可見《法華經》的存在意義,以及它的重要性。 【附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