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四十八期 97年12月

從大乘精舍印經志業
談佛教平面媒體的未來走向

樂崇輝 大乘精舍印經會發行人


【提要】大乘精舍印經會之成立,起因於六十年代佛經、佛書缺乏,為秉持佛陀以「人」為主的教化,並接續「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理念的具體實踐,乃有印經會之肇始。本文談到大乘精舍印經會成立緣起、理念、會員辦法;發展沿革中,初為保存古籍並鼓勵首版創作,蓬勃階段更從印經擴展為文化弘法,後因大環境變動,乃趨於平淡。本文並述及印經會的經營管理、遭遇的困難,而以平面媒體的未來走向作結語。

關鍵詞:出版;大乘精舍印經志業;印經管理;佛教平面媒體


壹、引言

  主持人、諸山長老、法師,各界大德、居士們,大家好!我是大乘精舍印經會發行人樂崇輝,有幸受邀參加「佛教印經事業發展論壇」的第二場論壇「臺灣地區佛教印經會現況」,表達大乘精舍印經會這一部分的印經發展概況,做一個簡要的報告。

  我們知道,臺灣地區早年因日據時代殖民地割據的影響,以及抗戰勝利後民間只有類似齋教的一些活動,印經活動式微,並未普遍。四十年代後大陸法師初來臺,暫求安頓,又因民俗信仰,也難普及,只有臺灣印經處出版些少量佛經、佛書,正統的佛教文化仍是非常地貧乏。五十年代,佛教文化的開展,已受到了重視,漸有佛教經書的流通處所了,但是六十年代初期,想找一本端嚴的經本或契機契理的佛書仍不容易,因此才萌起倡印佛經、佛書。本文先從大乘精舍印經會的成立緣起、發展過程,再談到各種現實環境的衝擊、印經的未來走向等等,作一介紹。

貳、大乘精舍印經會成立緣起

一、成立緣起

  個人在四十年代於軍中服役期間學佛,那時想找一本印訂端莊像樣的佛經(梵篋,今稱摺本)都很難,何況是佛經的註疏,更是難之又難。最早在四十至五十年代中間,全臺只有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還有松山寺臺灣印經處、基隆自由書局(負責人後來出家,就是性梵法師)、臺中瑞成書局及臺南南一書局,有一些佛經在流通。幸好在四十年代《菩提樹》雜誌發行了一些初機及故事類的佛書,引起許多人向佛,是應該讚歎的。

  個人早年蒐集到很多刊物,包括早期的《臺灣佛教》、《菩提樹》、《海潮音》、《慈光》與《覺世》等刊物,佛刊類就漸漸興盛了起來;後來星雲法師在宜蘭雷音寺印了很多佛書,民國四十九年曾遷到三重埔的大同南路,這些綜合因素也漸漸造成了臺灣佛教文化的展現。

  民國四十九年臺大成立第一個佛學社團──晨曦社,之後師大、政大等院校皆成立了佛學社團,當時知識青年學佛方殷,迫切需求入門之經書。六十一年先有普門文庫邱舜亮、唐啟揚等集眾捨財印送佛書,當時淨空法師在臺北市重慶南路志蓮精舍講經,也以法施印經。

  民國六十二年間,個人因為佛經上說「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及在軍中曾發願,願退役後以印經法施,引十方眾生入佛知見開佛智慧,況且布施具有三施功德,以財施印經書得法施,因法施而解真實義獲得解脫,為無畏施,三施具足是為六度之首之大布施。幸有一些因緣暫借臺北市開封街一段五十九號同仁堂中藥舖地下室一角,成為大乘精舍印經會聯絡處所,是年六月三十日大乘精舍印經會出版了第一本會員書:《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附規制》,這本書是印光大師鑑定的,所以先出版這一本佛書,是以臺灣弘揚淨土宗非常需要,共印了一千七百多本,瞬間就被索請一空,可見大眾渴望佛法的超積極性,是多麼殷切啊!

  這一本書受到大眾的普遍歡喜,於是漸漸有人發心集資印經,一下子熱絡了起來,就這樣子起步了,一本一本的印下去,成立到今天已邁入了三十五個年頭,始終未有怠慢,現在來談談大乘精舍印經會的理念和宗旨。

二、理念和宗旨(會員參加辦法)

  六十二年間,大乘精舍秉持著佛陀以「人」為主的教化,並接續早年太虛大師「人生佛教」、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理念作具體實踐,希望知識分子有機緣接觸佛法。也許是因緣成熟,於是六月十九日成立了「印經會」組織,集合眾善知識,集資印經法施,多年不輟。

  為保存「版本」保留住文化的菁華,乃著手影印古籍木刻板、絕版本的佛典,以免孤本湮失;後又大量印製各種佛教經懺、念誦、禮拜本,至於初機入門的佛書,引入佛學之正知見,廣印普及結緣更是刻不容緩的;乃普贈佛寺、團體、個人,乃至海外,以為修持之需。可說是有請經懺佛書者,只要有存量,必定有求必應。近年中國大陸佛法復興,來函或託人求請者,一律免費寄贈,有如大旱逢甘霖般的潤澤,咸受法喜。又因佛意深密,知識分子不易契合,也廣印送經論疏解,普觀知識分子研習佛學近二十多年來頗不乏人,也為振興佛教注入了一大動力。

  所謂「以法布施的印經志業是融合眾生生命的共同體」,《法華經》指出眾生皆具佛性,皆得成佛,但不依佛法不能悟證,所以「法布施」實際上就是引導眾生走向覺悟的途徑,何況印經結緣,財、法、無畏,三施全備,何樂而不為!綜觀前述,本印經會成立的宗旨(理念),有如下幾個特點:

1. 純粹以宗教行為的「法」布施為旨,絕不作價流通,向來不以佛法從事商業行為;會址設有結緣櫃,免費結緣經、懺、論、書、佛像、佛卡等。
2. 儘量蒐羅海內外孤本,保存古籍或絕版書類,也免失佚。
3. 鼓勵佛法悟修之創作,亦接受出版個人委託之著作之首版出書。
4. 印經會採取「會員」制度,讓大多數人以加入會員之方式,廣植福慧佛種。會費為編印之成本而已,得使印經志業因「聚沙成塔,眾志成城」延續不絕,而不應由少數人擔綱。至於參加會員的辦法,後面還會詳加說明。
5. 各種佛經懺、念誦課本類,乃經常性法務,所以會不斷地重印免費流通,凡有法會,或佛寺、佛教團體所需,免費結緣。
6. 將佛法傳播到大陸,列為流通之重點項目,不論大陸寺院或法師、居士有個別需求,皆不惜長年貼補郵資,免費寄贈、多年寄贈。多年下來,漸收彼岸人心淨化,趨向覺道之無形效應。
7. 有時為保存失傳刻本等,所謂大部頭,多達千餘頁以上,雖所費不貲,耗時耗財在所不惜,不計辛苦代價仍盡力予以出版。這個特色,和一般以營利圖存的出版者有著相當大的區隔。

三、會員參加辦法

  印經會開始時每一本書夾一張印經通告的方式,作為後續印經書的推動力量。為了永續經營,六十二年十二月起,正式實施會員制,制定了會員參加辦法。隨著大環境的變動、物價的波動、也曾修訂了幾次。現行的入會辦法在這裡略加說明。會員分初學組(淺書)、參學組(深書)兩種,是為不同的修學次第所分類;也可兩組都參加,稱為「初參組」。會費如下:

1. 初學組會員:每雙月寄書,每月會費一五○元(這是固定參考值,法師可隨喜甚至免費供養),一次須繳三個月以上(各組都相同,這是為了節省郵政劃撥手續費的不得已辦法)。
2. 參學組會員:每單月寄書,每月會費二○○元。
3. 贊助榮譽會員:凡按月或不定期贊助,超過初、參固定金額者。
4. 國外會員比照辦理:請以美金支票掛號參加,須另加國際水陸運費。國內郵撥:○一○○一七一一,樂崇輝(大乘精舍)帳戶。

  每年在一月及七月公告「上、下半年會員書一覽表」,實際上為了會員方便計,於年度前三個月就刊載於《慈雲》月刊公告。

參、印經會的發展時期(發展沿革)

一、草創伊始時期(開封街)

  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十九日起,暫借於臺北市開封街一段五十九號同仁堂中藥舖地下室一角為發行處所,此處可謂「草創伊始」時期。一切都是單槍匹馬,自動自發從選書編校、記帳、包裝,寫名稱地址等,然後揹扛著大包袱送往郵局,一人一手包辦,而且樂此不疲,華嚴經曰:「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菩薩道的真義在此。

  最初還顧及怎樣引進入門初學之佛書,如《佛學導論》、《佛法淺識》、《什麼是佛法》等,引人入勝;間也採影印一些絕版古籍木刻板印送,以期引入上根得悟勝義諦的法寶,以維繫佛教文化菁華,並以「常不退」的願心自勉,普願眾生早遇佛法,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六十四年間,由於普門文庫成員在宏印法師帶領下,成立了「慈雲服務隊」,實踐「看病福田第一」的悲心培養,每週日定期前往各大醫院慰問病患。為了讓病患在病苦中有初機刊物接引入佛,成為今天定型的口袋書,是為了病患在輪椅或床上閱讀。六十五年七月三十日乃有《慈雲》雜誌的創刊發行,編輯部初在普門文庫,後因為了方便編校乃暫借開封街,與大乘精舍印經會同址辦公。後因某些緣故,雜誌由大乘精舍接辦迄今,從此雜誌也間接成為印經會的輔助性宣導刊物。

二、中興時期(延平南路,蓬勃階段)

  由於大乘精舍印經與《慈雲》刊物的持續推展,暫借開封街同仁堂地下室一角為臨時發行聯絡處,上面是中藥店營業,出入不便,況且居一角,已不敷使用,乃於六十八年五月三十一日遷往延平南路三十一號六樓租下了一間辦公室,作為大乘精舍的正式道場,未久又有王悟居士發心資助租金,一併租下隔臨三十三號六樓當作「講堂」之用。此後七、八年間,是佛教發展鼎盛的時期,大專院校社團有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芽,個人又常受邀去社團演說佛法,此刻精舍也陸續開辦定期「佛學講座、專題演講、念佛共修、梵唄念誦」,乃至「禪坐、書法、佛畫、花藝、佛曲」等文化講座與教學,一律免費授課;因此印經會所印的經書流通更快。

  在這期間,經兩次籌備會議後,七十三年六月十九日,成立了「關心您專線」,七十三年八月正式成立了「大慈服務社」。六十九年十月三十一日成立了「舒仁獎學金」,又曾為「慧三老和尚紀年獎學基金會」之董事兼審核等。此外,又有七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七十四年三月九日兩次澎湖七美島弘法之行,七十四年五月十七日的蘭嶼弘法等。在這期間,印經會會員曾高達三千餘人,遍及海內外多個國家地區,慈雲社員已多達七、八千人之譜。

三、現階段(漢口街)

  由於延平南路三十一號六樓係租用場地,終非永久之計,乃於七十五年十一月三十日,正式遷往漢口街一段一三二號六樓永久道場現址,道場設有講堂,也就是佛堂,中間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旁供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是為「悲智願行」四大表法。講堂對面是圖書館,納有歷年藏書及期刊等萬餘冊。道場進門後即是服務櫃臺,分為大乘精舍印經會發行部及編審部,慈雲雜誌社發行部,大慈服務部、「關心您」生命諮詢、讀者服務部等辦公場所,進門右邊是講堂,經常請法師大德演講佛法,左邊是大乘精舍印經會及《慈雲》雜誌編輯部,經年累月的佛經、佛書、佛像及《慈雲》月刊都是從這裏呈現出來。

  綜談印經會從草創而蓬勃發展,至八十六年底,二十五年來印行了千餘種古版、絕版本佛典,不下百萬多冊,流通所及,除臺灣本地,更遍及了美加、南美如巴西、阿根廷,以及英、法、澳、紐、韓、日、泰、緬、馬、新、港、澳門、大陸等地。

  八十七年,世界經濟出現衰退,影響所及,集資減縮,加以後來電腦數位網路興起、佛學院培育出來的佛教人才大增、佛教出版單位的普遍化,印經業務的逐漸縮減,乃時勢所趨。印經會的會員數從極盛時期的三千餘,大幅萎縮,目前則維持在四百餘左右。

  俗云:「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切緣生緣滅,三十多年的歲月,由絢爛歸於平淡,一路走來可說是跌跌撞撞,順、逆二境,辛苦倍嘗。感謝多年來各方大德、善知識共同參與的財法布施,使法務仍能勉強支撐著。所謂「一根草」也要「一點露」來滋潤,歡迎大家都能普遍推介,參加會員的布施功德。

肆、現階段的「經營管理」方式

一、出版的內容與類別

  印經會最早的時候,是以傳單預告的方式,印一本書夾一張預告單,籌集資金夠了才出下一本,早期都是用中文打字機打字,再貼上「照相排字」的標題送工廠印刷。八十年後,電腦開始起步,才有用電腦PC輔助作帳,用的是「DOS」系統。

  印經會雖早在六十年代即已建立會員制度,但直到八十一年才開始加以「類別」編號,以便於管理。簡單介紹如下:

  依印經者的身分、類別,可分A、B、C、D四組,A是初學組會員,B是參學組會員,C是助、附印,D是委印(委託出版)。若依書的性質,則劃分為「佛經」、「佛書」兩類。因為是用「二分法」的截然劃分,為了作帳歸類方便,不得不設定兩者的範圍:凡是屬於「經、律、論」三藏及它的註疏,甚至懺本類,都歸入「經」類,與三藏無直接相關的著作才歸為「佛書」。

  由於出版品的多樣化,除平面印刷外,也出現了影音多媒體。大乘精舍印經會出版品的內容多以平面印刷品為主,書本方面有一般影印線裝書和「梵本」(又通稱為「摺本」),有大、中、小、袖珍本等,此外,也印送佛像和佛卡。偶爾會有影音出版品,例如過去出過的卡帶,如見如長老的《梵唄教學》、《華嚴字母》、《早晚課念誦》,後來又有《學佛行儀》VCD影片教學和現在流通中的《正統梵唄》十六開書含CD(MP3聲音檔)光碟。

二、經營管理與經費的維持

  再來要談到的是財物的管理。早年在開封街的時候全靠個人獨立作業,偶爾有義工幫忙,也沒有所謂管理的問題。後來搬到延平南路須雇用員工,就有人事費用的支出,於是產生人事與會計作帳的兩個部門。關於帳目管理,遷往漢口街後,一直用的是簿記分類登錄作業。八十年代有了PC後,才有DOS系統的管帳軟體,加以簿記帳冊登錄雙向並行。到了九十年代新視窗系統出現,不得不淘汰了DOS系統的軟體,花了十萬元請電腦資訊公司設計了一套全新的XP系統下的「大乘精舍管理系統」,含有:會員管理作業系統、經書管理作業系統、印經管理作業系統、基本資料維護(含:郵區、國籍代碼、繳費方式、代收科目、會員名冊、道場、素菜館登錄……等小項目)、系統維護(含:公司基本資料設定、自動管理維護者)五大分類。從此正式告別一大堆的簿記帳冊。

  談到「經費」的維持,搬到漢口街後,每個月都要支付永久道場的「購屋貸款」,加上道場新建,各種軟硬體,在在都需要龐大的開銷。雖然在蓬勃發展時期,有來自各界相當的贊助,但也常有財源短缺、捉襟見肘之時,這時候想到:「科目是死的,但錢是活的」,雖各項會計科目不同,也絕不可移用(印經款不可移作救濟,救濟款不可移作放生,以此類推),但暫時借撥用來紓困,則是可以被諒解的。就這樣起起伏伏,辛苦地維持了許多年。

  關於印經會經費的來源,主要靠印經善款中的「部分金額」,是計入人事、設備汰舊換新、大樓管理、水電瓦斯及大批郵資、稿費、採訪照相、以及紙張、製版、印刷、裝訂……等開銷的項目,真正發心護持道場的恰如寥若星辰。況且大乘精舍是一個在家居士的團體,道場的維持,一是願力,二是全為度眾著想,三是無形護法牽引,不過如此而已。不做法會,不設光明燈,也不設「賽錢箱」,更沒有財團捐助,能夠勉強撐到現在,可說是一個發心者的奇蹟!

三、出版流程

(一)書源選擇

  關於經書的來源,前面已經說過,儘量蒐集海內外的孤本或少見的木刻板線裝書,除了有些是讀者提供的,也有在國內、外尋覓,獲得一本古版善本,真是歡喜雀躍,如獲至寶。但為倡印需要,雖然蒐集得來的版本也有字跡漫漶的,必須盡心盡力來修補;如不能修補,還得重新打字排版重刊。至於一般經、懺、課誦類,則屬於不斷印行的常年流通經書。此外,大藏經類的大部頭及少數戒學類、出家眾專用的誦本如《瑜伽燄口》等,因較不普及則少倡印。有些特殊書源,因屬於個人委印,則以委印者的意願為歸向,例如,越南文版《悲華經》、《地藏經》及大陸簡體字《楞嚴咒》、《大悲咒》等。

(二)排版前的作業

  一般言之,出版的流程,大約是:選版本、企劃、估價、看樣(包含排版或影印)、校對(一至三或四校)、製版印刷裝訂、搬運、包裝、郵寄等等。早期是用中文打字機打字、再用人工剪貼來修正錯字,最後再外訂「照相排字印刷」來貼上標題,然後送印刷廠排鉛字印刷出書。後來電腦排版公司興起,有一段時期是交給「排版公司」輸出樣稿來校稿,校稿以四次輸出為限,最後一次輸出的完校稿叫做「清樣」,也就是可以拿去製版了。從八十五年以後,為了節省成本,已不再委託排版公司,印前作業完全由印經會的員工自行排版,用的是蘋果系統「QUARK夸克」排版軟體,版本從3.3中文到現在4.0及4.1中文還在使用。

  再來講排版前的作業。書源如果是「線裝刻本」,須先影印。依原書的大小,太大則比例縮小,太小則比例放大,調整成欲出版的大小開數,一般採二十五開大小。接著是剪貼作業,將影印好的歪斜面剪正、剪去不需要的部分,再貼入二十五開大小的空白紙面,最後貼上頁碼。如果版面不良,字跡不清或雜點太多,則用手工描繪或以修正帶、修正液修補。

  書源若是「手稿」,則須先打字,再按作者原意或授權本會做文字排版;書源若是「舊版」重排或「簡體字版」重排,則須先經文字掃描、中文辨識(OCR)轉換成「繁體文字檔」,再排版。

  書源若是其他文字檔,例如PC的WORD檔,則須先讀取成純文字檔再重新排版。

(三)排版與校對

  排版方面,目前仍沿用QUARK軟體,爾後可能轉型至Adobe公司出品的“In Design”排版軟體。有關校對方面,除校稿者的個人素養、經驗外,有時需要查索於字典,如《中文大辭典》、《康熙字典》、《佛光大辭典》,或查索大藏經中相關經論,簡體字來源則查索「繁簡體字對照表」,注音則查索《破音字典》;有時上網查索或檢查CBETA電子版大藏經,都很方便。校對者的由衷之言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儘量減少錯字為準則。

(四)印刷與裝訂

  校對至無誤的輸出檔,稱為「清樣」,可送到製版廠製作「網片」,隔天送回「藍圖」(黑白)或「數位打樣」(彩色),作最後檢查。接著是各配合廠商依「供單」流程接力作業,例如紙廠送紙到印刷廠、印刷廠依網片曬好的版印刷,裝訂廠將印好的紙版裁切、裝訂、包裝,最後雇車送書,完成印書作業流程。

四、歷年出版成果、數量與流通

  談到出版數量,因未作精確統計,僅能粗略加以說明。印經會每月會固定出版一本會員書,單月出參學組,雙月出初學組。十多年以前發展最盛時暫不去論,前幾年會員書每本印量都在千本以上,最近兩、三年來,或一千本或七百本不等,近年才改成印行六百本。就會員書而言,每年平均印量約近萬本以上。另經常性經、懺、課誦本類,平均每月有兩次以上,每次都在千本以上,則每年總有兩、三萬本以上,發展最盛時期則數倍於此。如此累計,三十多年來印行的經、書的發行量當已在百萬本以上。

  至於流通方面,除會員書依國內、外會員名單,寄送到國內、外各地;經、懺類則有來自全省各地的寺院、道場等團體來申請,其間也有個人用功誦經禮懺來請,或提供於各處法會的需求。此外,在《慈雲》月刊上刊載「贈書消息」,來索請者不少。本會也設有「結緣」經書、佛像、小佛卡的專櫃,供各界前來的四眾弟子免費選請。所以,印經會出版的書,一直在結緣流通著,早年出版的書多已無庫存。

  關於印經會「會員書目」,另外製作了一個對照表,介紹了九十年到九十七年的會員書內容,放在本次論壇的展示區,大家有機會可自行參考,不再多作說明。以下介紹幾本具有特色的出版品:

  第一本是《元本證道歌註頌》,這本書的原稿是影印自民國二十五年(乙丑)出版古抄本的影本,版面淡且模糊不清。如果想要出版,第一步便是依影印的淡影,將每一個字重新描繪清楚,接著查索到《卍續藏》有相同的集結本,加以比對就會發現有多處歧異。為了讓讀者方便閱讀,於是將《卍續藏》本用中文辨識(OCR)產生「文字檔」,再比對手抄原稿,重新排版,最後再作個「古抄本與《卍續藏》本對校說明」,才完成全書的重現。

  第二本是《慈舟大師法彙》,慈舟大師是民國初年律宗大善知識之一,大師法彙在臺灣曾發行過三次,這次印行的版本是將以前發行過的重新整理並重排,勘正錯誤、增添相關報導,「毘尼作持要錄」部分並商請西蓮淨苑數位法師提供增添的資料,乃趨於完備。前後歷數年才得以出版,厚一千八百多頁,全以進口聖經紙印刷,可說是值得研學律宗典藏的著作。

  第三本是《大佛頂首楞嚴經圓通疏》,這是前清師子林沙門惟則會解、天臺山沙門傳燈圓通疏的會集疏,全書網路上雖有文字可查索下載,但木刻原本早已失傳,本書是將典藏了二十多年以上的舊影印本,再縮小影印成二十五開本,厚達二千餘頁,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才完成,採用進口聖經紙方便攜帶,列為今年的會員書。

  第四本是套書,書目分為《佛教宇宙觀(一)(二)》、《且向菩薩行處行》、《出家修行法要》、《在家修行法要》,是薩冠錦老居士於善導寺閱大藏經的劄記,不但分類細密且標經出處,是對研修閱經及撰寫論說的重要工具書。

  另外,還有《王驤陸居士全集》、《大智慧秘要》等多本,都值得介紹。因為時間有限,就不再作說明了。

五、現階段遭遇的困難

  大乘精舍是一個在家居士的團體,沒有商業買賣行為,因此資金來源是一個主要的課題,以下分幾點來談談:

(一)會員贊助資金的不足

  大乘精舍除印經會外,還接辦了《慈雲》雜誌,雜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月發行量從前極盛時期曾達八千多份,目前則維持在三千三百份以上,但雜誌「社員」並非全數定期贊助,其中寄往大陸的、國內外佛教團體的份數也不少,都是免費貼補郵資,所以辦雜誌每個月要十幾萬以上的開銷(含:編校人事、紙張、製版、印刷、包裝、郵寄……),經常處在透支狀態,當然要由「印經會」來吸收了。

  印經會也好不到那兒去,會員書有時會不計成本印行「大部頭」的書,像二千多頁的《楞嚴經圓通疏》,每冊成本就高達七五○元,但會員會費的贊助額遠不及此。這樣子入不敷出,唯一的希望就只有靠每個月經常性印行「經懺」類經書,以及助、附印的佛書的費用,皆以暫借款周轉,勉予支撐,依世俗上來講,只能用「慘澹經營」四個字來釋懷了。

  順便一提的是,七十年初預定了永久道場現址,未幾年臺北房價就開始狂飆,幸好有這一個基礎,否則用高漲的租金來租個道場,那可真是窮於應付,遑論印經會的生存了。

  另外,再談到印經會自行排版、會計的電腦記帳,也都是減低開銷的作法。

(二)數位化發展的瓶頸

  面臨電腦科技的發達,電腦網路數位化是大環境的趨勢,如果財力許可,印經會當然希望會員書及相關資源都能上傳到「網站」提供下載。也就因為無此財力、物力,無法延聘數位人才,這是本會遇到的瓶頸。

(三)人才的培養與接續

  印經會需具有佛學素養、纂修、審稿、校稿專才,以及排版、會計……等各項業務的人員,一旦原有員工離職,就須面臨人力接續的斷層問題,這也是須考慮到的。

(四)永續經營將面臨的問題

  關於印經會的永續經營,成立法人組織(無論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是一個基本解決的辦法,即使印經會的發行負責人因年事已高面臨退休,也不會有後繼無人之憾,但要具備大願心者真能破我、忘我、無我而行菩薩道者才能擔綱,要挑起這樣的人選是不斷在觀察中,才能接任。

伍、佛教平面媒體的減縮與未來走向

  近十年來,由於電腦網路的發達,世界各大佛教團體無不設有各別「網站」,以提供各種相關訊息,且可網網相連,網路學習變得無遠弗屆。全球網路的連結,形成無比龐大的資料庫,所謂「影音、平面圖文」無不包含在資料庫中,相對的,傳統的印刷事業就有日漸減縮的趨勢。

  所謂「平面媒體」是指平面印刷的產物,傳統的報章、雜誌、書本、期刊等都是。網路資訊的發達,不僅影響到佛教平面媒體,也影響了一般平面媒體,我們從每天發行各種日報發行量的減縮,以及多家晚報的紛紛歇業來看,多少得到了一點證明。現在要談到的是兩個觀點:

一、「平面媒體」(平面印刷)不能完全被取代

  「平面媒體」必須消耗掉「紙張」能源,紙張的來源則須砍伐森林、製造紙漿,面臨全球綠地減少,大自然環保意識抬頭,紙源取得成本愈來愈高,加以網路資訊發達的雙重影響(許多資訊來源可直接自網路取得,不必借助於印刷產品),所以佛教「平面媒體」(平面印刷)也面臨了漸漸「式微」的課題。

  但人類是「靜態視覺」型的動物,平面印刷產物才是最適合人類閱讀習慣的媒體,深入經藏還是以閱讀印刷文字為主流,長期停駐在閃動的螢幕上勢必造成眼睛的疲勞。也可以說平面印刷文字的閱讀習慣是人類的天性本然,即使印量萎縮也不會完全被取代的。

  以後的作法是鼓勵造林增加綠地,乃至於全世界普遍發起造林、固林運動;為有效利用紙張,平面印刷產品也走向簡約化、精緻化。

二、佛教出版事業未來可能的走向:電子書板與平面媒體的雙向並存

  由於電腦科技的不斷進展,依我們的假想構圖,未來可能有「電子書板」的硬體產品普遍問世,也就是說,世面上有各種大小尺寸的薄型「電子書板」,出門時人手一板,內含操控鈕、輸入卡座及液晶螢幕;軟體則是各類書的微片,只要在電子書板的卡座內壓入書的微晶片即可隨時閱讀。

  而平面印刷產品,因全球植樹綠化的普遍推展,紙漿來源不再短缺,如此各有所長,佛教出版單位,流通平面印刷產品,也流通電子佛書晶片,乃是雙向並行的狀態。

  據我們的瞭解,原以為畫刊收入微軟膠片可以永存;事實未必然,以為科技超過傳統的紙版印製的產物,微軟膠片的保存期不如預期的樂觀,仍有消除文圖的疑慮。就後來的錄音、錄影及近年來的光碟等都確有儲存期限的缺點,仍以傳統的印刷書刊保存最久,但線裝書則有蟲蛀之害。近年來的紙漿均有注入防蛀的功能,因此,書刊的保存,才是永久的,可靠的。

陸、結語

  以上概約地談了一些本會的情況,雖然大乘精舍印經會的會員會費純係個人發心贊助,也無特定的「金援」支持者,只要還有能力支撐下去,仍然盡一分佛教「文化人」的本分,為印經弘法志業努力下去。

  回溯印經規模從蓬勃而趨於平淡,可以歸結到幾點結論:

1. 全球大環境的不景氣。
2. 臺灣「經濟圈」的資金外流。
3. 近十年來,印經單位增加很多且迅速,使印經資金來源分散。
4. 全球森林綠地減少,國際原木紙漿價位不斷地調漲上揚,導致印經成本大增。
5. 全球網路的崛起,使平面印刷事業較不受到重視;但「平面印刷」事業終究是不會被淘汰的。

  報告到這裡,謝謝大家!

(本文由大乘精舍印經會總編審蔣治忠協助撰文整理)


〔佛教印經事業發展論壇 第二場論壇:臺灣地區佛教印經會現況〕
(編輯組提供)
 ▲大乘精舍印經會樂崇輝  ▲佛陀教育基金會阮貴良  ▲法界佛教印經會近果法師
 ▼中華印經協會陳景榮  ▼臺中市佛教蓮社詹曙華  ▼華藏淨宗學會盧岳軍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48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