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題目 | 撰者 | 學位別 | 學校系所 | 年代 |
中觀派における世俗諦について:特に入中論を中心として | 釋見弘(劉思妙) | 修士論文 | 九州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 | 平成4 |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 洪修平 | 博士論文 | 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研究所 | 1988 |
地域の風土條件に適合した居住空間計畫の理論に關する研究:風水思想の科學的理論化 | 張翠萍 | 博士論文 | 千葉大學大學院自然科學研究科環境科學專攻居住空間學 | 1998 |
アビダルマ佛教における修道論:俱舍論賢聖品を中心として | 張富萍 | 修士論文 | 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佛教學 | 平成5 |
宗教藝術比較研究論綱 | 傅謹 | 博士論文 | 山東大學 | 1991 |
道教的起源與形成 | 劉鋒 | 博士論文 | 山東大學 | 1991 |
宗教組織之參與與信仰過程之研究:佛光山普賢寺個案研究 | 高雅信 | 碩士論文 | 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 民91 |
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 | 釋湛如 | 博士論文 | 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 | 1997 |
八思巴生平與《彰所知論》對勘研究 | 王啟龍 | 博士論文 |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 | 1996 |
呂澂“性寂”與“性覺”思想探析 | 李宜靜 | 碩士論文 |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 2004 |
唐武宗滅佛初探 | 劉元如 | 碩士論文 |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 2004 |
東晉士族與佛教 | 徐清祥 | 博士論文 |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 2004 |
晚唐臨濟宗思想述評 | 杜寒風 | 博士論文 |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 | 1994 |
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以楊文會歐陽漸呂澂一系為中心 | 劉成有 | 博士論文 |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中國近現代哲學 | 2001 |
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以漢魏兩晉時期為中心 | 彭自強 | 博士論文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 | 1999 |
唐代佛教學者宗密融會三教思想的分析研究 | 董群 | 博士論文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漢唐哲學 | 1993 |
“湛然中興天台”說辨析 | 俞學明 | 博士論文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 2004 |
百丈懷海禪師之禪法與禪林清規研究 | 丁仁淑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 | 民80 |
如來智印三昧經翻譯研究 | 高明道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2 |
文心雕龍與佛教之關係 | 方元珍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4 |
唐代彌勒信仰研究 | 汪娟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9 |
僧祐釋迦譜研究 | 陳勁榛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9 |
六朝詩歌中之佛教風貌研究 | 王延蕙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9 |
唐僧鑑真之研究 | 陳靜萱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 | 民75 |
空海之研究 | 黃介和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 | 民79 |
吳越佛教之發展 | 賴建成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 民75 |
會昌法難研究:以佛教為中心 | 黃運喜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 民76 |
善導大師之研究 | 王美惠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 民78 |
《大唐內典錄》:目錄體例探究 | 陳雅貞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 民82 |
中國僧侶西行求法研究:以義淨為例 | 吳明儒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 民83 |
六波羅密的研究 | 陳香珠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民73 |
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 | 劉美英(釋依淳)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民74 |
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 | 賴麗美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民74 |
四諦之研究:以成實論為中心 | 聶秀藻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民75 |
印度巴克諦(Bhakti)思想的研究 | 孫治興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民75 |
淨土思想之研究 | 吳燦明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民75 |
博伽梵曲之研究 | 耿振華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民75 |
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 | 羅媛邦(釋永祥)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民76 |
龍龕手鑑引新舊藏考 | 蔣妙琴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民76 |
淨土三系之研究 | 廖閱鵬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民78 |
從奧古斯丁與六祖慧能探討東西方的哲學精神:過程中的存在自覺者 | 石朝穎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0 |
永明延壽宗教論與根識境之探討 | 孔維勤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1 |
禪宗無門關重要公案之研究 | 楊新瑛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4 |
范縝神滅思想之研究 | 鄭阿碧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0 |
攝論宗思想之研究:以心識說為中心 | 李秋奉(釋仁宥)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91 |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研究 | 蔡淑慧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93 |
竺道生思想之研究 | 劉貴傑 | 博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1 |
禪宗精神與中國藝術 | 何乾 | 博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3 |
普照禪之研究 | 李泰敬 | 博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4 |
漢譯龍樹論典大智度論「十八空」之研究 | 游祥洲 | 博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4 |
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研究 | 孫富支 | 博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9 |
唯識的三性與二諦 | 蔡伯郎 | 博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9 |
賴耶緣起與三性思想之研究 | 陳一標 | 博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9 |
台灣寺廟繪畫藝術 | 唐曉蘭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 民81 |
台南法華寺的佛教藝術及其源流考 | 郭祐孟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 民84 |
新竹市佛教寺廟藝術之研究 | 張繡玲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 民85 |
唐代初期敦煌莫高窟的西方淨土變 | 黃幸惠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 民81 |
弘一法師出家前後書法風格之比較 | 李璧苑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 民83 |
宋代西方淨土變相之研究:以大足寶頂山為例 | 劉珮瑛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 民86 |
台灣佛教法會:大悲懺的音樂研究 | 張杏月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 | 民84 |
宗鏡錄法相唯識之研究 | 闕文華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54 |
禪宗的教育思想與實施 | 蔡金濤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55 |
依心經研究般若之義理 | 李賢學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60 |
般若空義與妙用 | 孔維勤 | 碩士論文 | 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68 |
商羯羅與佛教研究 | 龍達瑞 | 博士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印度哲學 | 1996 |
南傳佛教國家的宗教與政治 | 宋立道 | 博士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 | 1989 |
狂病及其對治」初探:以北傳漢譯佛典為範圍 | 陳滿卿 | 畢叢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90 |
華嚴教學:「五教章」之研究 | 釋會清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75 |
寶性論中佛性思想之研究 | 釋永聖(楊惠珊)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77 |
七佛通誡偈思想研究 | 周玉真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78 |
四明知禮《釋難扶宗記》之研究 | 陳玉文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78 |
太虛大師前期佛教改革運動之研究(一九○八~一九二七) | 釋一耘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0 |
藏譯本《學處集要》「布施品」譯註 | 曾德明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0 |
藏譯本《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合論》初品「教授」中前三子目譯注 | 釋禪松(林秀娟)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0 |
六度集研究 | 李美煌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1 |
印順法師戒律與教制觀之研究 | 釋清德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1 |
梁靈味寺寶亮法師佛性思想之研究 | 釋彥暉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1 |
《大方廣十輪經》十輪思想之研究:以十佛輪的教育觀為主 | 陳佳彌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2 |
〈吉祥悅意〉《梵網經》的『六十二見』譯註 | 釋祥智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2 |
《菩薩戒義疏》之研究 | 賴姿蓉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2 |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之研究:以眾法為中心 | 釋果行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3 |
孤山智圓之研究 | 朱秀容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3 |
初期佛教家庭倫理觀 | 釋繼雄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3 |
初期佛教家庭倫理觀 | 釋繼雄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3 |
《修習次第》後篇譯註 | 李麗幼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3 |
秦譯《維摩經.佛國品》斠訂探微 | 釋禪叡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3 |
梵語教材與教學之基礎研究 | 釋齎因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3 |
《淨明句論.第十五品觀自性》譯注 | 釋證融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3 |
《中觀密意莊嚴》譯注 | 莊國彬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4 |
五蓋之研究:以<四阿含經>、<五尼柯耶>為主 | 釋開弘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4 |
《阿毗達磨俱舍論明瞭義釋.序分》之研究 | 釋自範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4 |
梵本《淨明句論. 第三品觀眼根等》初探 | 釋自拙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4 |
漢譯《中阿含經》譬喻之基礎研究 | 釋純因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4 |
《中阿含經》之業觀念初探:以<業相應品>為中心 | 高正哲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5 |
古典西藏語文法教材的基礎研究(初稿) | 廖本聖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5 |
《金光明經.空品》的探究 | 宗玉媺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5 |
唯識學無表初探:以《大乘法苑義林章》為主 | 蔡薰宜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5 |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 第七品斷貪愛的方法》初探 | 釋見愷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5 |
藏本《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念處相應」首頌初探 | 釋繼欣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5 |
攝大乘論種子起因說之探究 | 郭翠蘭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5 |
巴利語教材之比較研究 | 張雲凱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6 |
支讖譯經「法師」考 | 釋繼坤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6 |
從佛教瞻病送終法談臨終關懷 | 釋道興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6 |
《美難陀》第XV章<諸尋思之捨斷>初探 | 越建東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6 |
《八千頌》定位考:以「佛力加持」為範圍 | 釋德範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7 |
民國前期的漢藏佛教交涉(1912-1949) | 梅靜軒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7 |
《般舟三昧經》的研究 | 釋心宏(盛崑宏)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7 |
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修行品》初探 | 釋善音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7 |
阿含經典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 | 陳紹韻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8 |
高效能的佛典研究資料管理模式:試論超文件標記語言(HTML)及HTML Help在佛典研究資料庫上之應用 | 張瓊夫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8 |
從《雜阿含》一○一三、一○二二、五七四 三經經群看善終輔導(spiritual and pastoral counseling) | 釋天真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8 |
律制、清規及其現代意義之探究 | 釋能融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8 |
巴利《分別論.諦分別》譯注 | 謝美霜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9 |
清世宗與佛教 | 釋聖空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89 |
天台智顗《摩訶止觀》「非行非坐三昧」之研究 | 釋演慧 | 畢業論文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民92 |
僧團制度之研究:印度、中國及現行台灣三階段之比較 | 釋依仁 | 碩士論文 | 中華學術院印度研究所 | 民74 |
『入菩提行論細疏』第九章の研究と和譯 | 劉思妙(釋見弘) | 博士論文 | 日本九州大學 | 2000 |
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 | 釋自淳(吳美雲) | 碩士論文 |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 民90 |
台灣媽祖信仰的進香態度及其變遷:從信眾的觀點進行觀察 | 姚文琦 | 碩士論文 |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 民91 |
荷澤宗思想研究 | 聶清 | 博士論文 |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 | 2000 |
《書評書目》雜誌之研究 | 黃盈雰 | 碩士論文 |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 民90 |
聖餐主訓言的釋義:由共觀福音傳統到保羅傳統 | 林鴻祐 | 碩士論文 | 台灣神學院 | 民77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詞匯研究 | 譚代龍 | 碩士論文 | 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 | 2002 |
中國佛教僧團發展及其管理研究 | 王永會 | 博士論文 | 四川大學中國道教及宗教學研究所 | |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 | 朱慶之 | 博士論文 | 四川大學漢語史-中古漢語詞彙 | 1990 |
近現代以佛攝儒研究 | 李遠杰 | 博士論文 | 四川聯合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2000 |
《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形象研究 | 張慧驊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90 |
天台觀不可思議境之探討 | 林建強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 | 民90 |
王維禪詩創作技巧與藝術風格之研究 | 彭政德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 | 民90 |
敦煌書法論述 | 歐慧敏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 | 民91 |
《大唐西域記》傳說故事之研究 | 簡聖宗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 | 民92 |
中唐佛理詩研究 | 楊曉玫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89 |
台灣濟公信仰之救世觀 | 許文筆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89 |
印順法師禪觀思想研究 | 陳乃腕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89 |
ψpsi:身心靈科學與宗教的整合研究--以"神聖記號靈效應"的科學、唯識學研究為例 | 張蘭石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0 |
大悲懺法之研究 | 張家禎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0 |
中古時期的藥師信仰 | 傅楠梓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0 |
明末清初律宗千華派之興起 | 釋果燈(陳金鳳)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0 |
《俱舍論.定品》與《清淨道論》定學諸品之比較研究 | 王秀英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0 |
從台灣民間宗教信仰探討大學宗教教育之研究 | 盧沛均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0 |
梁.《高僧傳》福慧觀之分析與省思:【興福篇】「論」之研究 | 王志宏(釋道修)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0 |
僧肇與吉藏的般若中觀思想比較研究 | 鄭梅珍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0 |
中國地藏信仰之研究 | 劉素蘭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1 |
台灣佛教大齋天法會之研究:田野調查和伊理亞德式的詮釋 | 余秀敏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1 |
來果禪師的生命進路與生死思想 | 陳清龍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1 |
當代台灣佛教的社會運動 | 釋傳法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1 |
當代台灣淨土教法的發展 | 釋修善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1 |
當代台灣觀音信仰的研究:以七個道場為例 | 劉蔡春美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1 |
當代臺灣佛教的佛陀觀及其宗教實踐 | 廖淑珍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1 |
犯罪學與佛教倫理學思想中的幽闇意識 | 陳玉芬(釋空寂)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2 |
宗教對憂鬱症患者影響之研究 | 鍾智龍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2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業論研究 | 李秀真(釋會忍)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2 |
從《法華玄義》看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的詮釋 | 洪水龍(釋明空)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2 |
淨土思想中「念佛」與「往生」之研究 | 黃金廷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3 |
瑜伽行派的認識作用與真理之實現:以《成唯識論》為中心 | 釋德涵(宋佩芳)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3 |
戰後台灣佛教的幾個面向(19949-2003) | 闞正宗 | 碩士論文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民93 |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 | 麻天祥 | 博士論文 |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專門史專業 | 1990 |
《肇論》初探 | 朱丹瓊 | 碩士論文 | 西北大學專門史(中國思想史) | 2002 |
牛頭法融禪學思想研究 | 王鼎興 | 碩士論文 |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9 |
「宗教戒毒」之探究:以基督教戒毒輔導為例 | 蔡佩真 | 碩士論文 |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 民79 |
台灣的比丘尼僧團及其不同的生命經驗:一個社會學的個案研究 | 李雪萍 | 碩士論文 |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民89 |
台灣宗教信仰的認同與身分:一個初探 | 徐嘉檣 | 碩士論文 |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0 |
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服務之探究:以慈濟功德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 | 王順民 | 碩士論文 |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0 |
宗教發展與階層權力:韋伯論基督教普世化發展的社會基礎 | 陳敏郎 | 碩士論文 |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2 |
民間信仰與媽祖神格的建構: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 張榮富 | 博士論文 |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3 |
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的美學觀:以中觀思想為中心 | 簡端良 | 碩士論文 | 東海大學哲學系 | 民91 |
真諦唯識思想之研究:以《轉識論》為中心 | 陳一標 | 碩士論文 |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1 |
憨山禪學之研究:以自性為中心 | 陳松柏 | 博士論文 |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5 |
南傳上座部(Theravada)《攝阿毗達摩義論》的哲學思想研究:南傳阿毗達摩的哲學綱要 | 陳水淵 | 博士論文 |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90 |
《慧琳音義》引用《說文》略考 | 任敏 | 碩士論文 | 河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 | 2002 |
見月讀體律師之戒律思想初探 | 釋德祖(李光來) | 碩士論文 |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民83 |
空有之諍的研究:以清辨對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為解釋線索 | 曹志成 | 碩士論文 |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民83 |
《雜阿含經.因緣相應》初探:以藏本《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緣起>》初頌為會編之依據 | 釋傳德 | 畢業論文 |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民87 |
《雜阿含經.陰相應》初探:以藏本《瑜伽師地論》為會編之依據 | 柯春玉 | 畢業論文 |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民87 |
佛教醫方明的飲食藥物療法 | 涂志懋 | 畢業論文 |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民90 |
宋代禪宗對詩歌的影響研究 | 廖丹妙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 民91 |
中國時報開卷版書評之研究 | 林俊平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 | 民88 |
台灣地區年鑑編纂體例與分類之研究 | 封德屏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 | 民89 |
網路讀者書評之研究 | 吳燕惠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 | 民89 |
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童書書評的內容分析 | 李美麗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 | 民90 |
台灣區佛教團體圖書行銷通路與效益研究 | 徐嘉政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 | 民91 |
台灣報紙書評的產製過程 | 黃婉玉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 | 民92 |
蒙山施食研究 | 吳典擇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 民91 |
天台圓教的義理與實踐:以《四念處》為探究之中心 | 釋如睿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 | 民89 |
《重編一切經音義》評述 | 黃素娟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 | 民89 |
《摩訶止觀》十乘觀法之研究:以「觀不思議境」為主 | 釋妙璋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 | 民89 |
天台「性惡」思想之義涵義與辨正 | 孫瑞煖(釋覺泰)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民90 |
英國殖民時代移民與馬來半島佛教的發展:以檳城州為例 | 陳秋平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 | 民90 |
世俗化時代的宗教教育改革:太虛大師與紐曼主教之比較研究 | 康素華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 | 民92 |
知識管理應用於佛教組織之研究:以佛光山佛典數位化為例 | 余宜芬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 民91 |
佛光緣美術館群策略聯盟營運管理之研究 | 郭麗芬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 民91 |
天台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從傅柯的「自我技術」談起 | 王寶珍(釋覺啟)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9 |
智者止觀醫療體系的哲學省察 | 黃國芳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9 |
熊十力《新唯識論》與佛教義理融攝的問題探討 | 裴春苓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9 |
《六祖壇經》的超人文精神:自性覺醒 | 劉文職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90 |
從生態環保看佛教的環保思想與實踐 | 彭家源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91 |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眛》之研究 | 楊麗莉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91 |
禪宗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之哲學研究 | 楊謦綺(釋大愚)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92 |
台灣地區佛教信眾電視宗教頻道收視行為調查 | 畢盈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 民91 |
試析「佛法身之自我坎陷」與天台圓教「性惡法門」之關係 | 林妙貞 | 碩士論文 | 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8 |
靜思語教學對提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 | 馮厚美 | 碩士論文 |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 民90 |
印度大小乘佛學對「有」的概念之研究 | 吳玉秋 | 碩士論文 | 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 | 民71 |
魏晉南北朝時代關於神滅或不滅的爭論 | 蔡敷治 | 碩士論文 | 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 | 民71 |
南北朝僧徒與學術教育之關係 | 周啟榮 | 碩士論文 | 香港大學新亞歷史研究所 | 民67 |
《解深密經》的三自性思想及其發展 | 趙國森 | 博士論文 | 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4 |
大乘成業論之研究 | 王聯章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書院哲學學系 | 民71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義研究 | 劉碧玉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書院哲學學系 | 民78 |
蓮池大師生平及其思想之研究 | 釋證蓮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書院哲學學系 | 民79 |
雲門宗宗風之研究 | 釋證源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書院哲學學系 | 民81 |
黃山谷之禪詩研究 | 柯定君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 | 民82 |
法華經的研究 | 黃香蘭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79 |
從陳譯攝論觀真諦三藏的思想 | 釋惟叡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0 |
華嚴經之集成及其思想特色 | 釋明忍(簡圓)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1 |
解深密經與現觀莊嚴論止觀學的研究 | 謝慧光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1 |
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探討:兼論原始佛教的人間性格 | 李玉燀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3 |
《雜阿含經》緣起思想的研究 | 釋悲昱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4 |
佛道儒休閒思想研究 | 盧美麗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4 |
華嚴心義的研究 | 羅細妹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6 |
龍樹、智顗、惠能之存在論:空、圓、無的比較研究 | 程國強 | 博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2 |
中國佛教內外規範原理的探討 | 勞政武 | 博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 | 民87 |
僧肇三論哲學研究 | 何充道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學系 | 民71 |
東山法門之淵源及其影響 | 陳阿春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學系 | 民80 |
現觀莊嚴論之研究 | 陳文蘭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學系 | 民80 |
性具與性起思想之比較研究 | 林美華 | 碩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學系 | 民82 |
唐代大珠慧海禪師研究 | 劉碧玉 | 博士論文 | 香港能仁學院哲學學系 | 民85 |
從中觀論看龍樹對法有自性之主張的批評 | 羅沛霖 | 碩士論文 | 香港新亞研究所 | 民75 |
僧肇之物性論:空及運動之討論 | 翁正石 | 碩士論文 | 香港新亞研究所 | 民75 |
中國佛教教育事業現代化之研究:以星雲大師發展佛光山為案例 | 張華民 | 碩士論文 | 香港新亞研究所史學組 | 民86 |
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 何國銓 | 碩士論文 |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 | 民65 |
楞伽經如來藏藏識一體二名之辨 | 岑詠芳 | 碩士論文 |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 | 民65 |
僧肇、吉藏、智顗三家維摩詰經注疏中:「不思議」義的發展 | 馮健生 | 碩士論文 |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 | 民65 |
陳那知識論研究 | 劉桂標 | 碩士論文 |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 | 民77 |
月稱《入中論》辯破唯識無境之研究 | 李葛夫 | 碩士論文 |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 | 民86 |
陳那《觀所緣緣論》之研究 | 陳雁姿 | 碩士論文 |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 | 民86 |
佛教團體教育的實況與評估:以高雄市元亨寺學佛營為例 | 龔蕙瑛 | 碩士論文 |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民85 | 民86 |
印順佛教思想研究 | 邱敏捷 | 博士論文 |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7 |
佛教影響企業經營的個案探討 | 林佐振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 民91 |
非營利組織之知識管理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 郭素芳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 民89 |
學習型組織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 丁珮玉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 民89 |
希遷禪師思想、禪法研究 | 柯春鑾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 | 民80 |
《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 | 黃國清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 民89 |
六朝美學中的形神思想之研究 | 呂昇陽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1 |
熊十力《新唯識論》研究:以《新唯識論》所引發儒佛之爭為進路的探討 | 林世榮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1 |
敦煌讚文研究 | 趙立真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2 |
唐代詩禪相互影響論 | 黃秀琴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6 |
龍樹菩薩《中論》八不思想探究 | 陳學仁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7 |
漢代美學中形神觀念之研究 | 張淑英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8 |
慈航普度: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及其宗教義涵 | 林淑媛 | 博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90 |
儒道佛三教調合論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會通思想為例 | 陳運星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0 |
前期如來藏經典中「法身」概念的釐清:以阿含經的「無我」與「法身」為進路 | 呂玉珍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2 |
臺灣民間宗教信仰的人神崇拜:社會文化層面的哲學省思 | 李崇信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3 |
天臺智顗性惡說研究 | 賴志銘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4 |
東晉南北朝的形神問題 | 賈忠婷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4 |
「台灣民間信仰」的哲學省察:以「思維方式」為進路的試探 | 賴銀謹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6 |
漢語佛典之淫欲問題探究 | 張清二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7 |
《新唯識論》的根本精神 | 丁金順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8 |
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 | 林琦瑄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9 |
宗教認知對修行投入時間影響之探討 | 初麗娟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 民89 |
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臺灣社會史的考察 | 黃萍瑛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9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祩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 徐一智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90 |
《維摩詰所說經》語言風格研究 | 劉芳薇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4 |
《妙法蓮華經》譬喻文學之研究 | 譚惠文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6 |
東漢佛典之介詞研究 | 林昭君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7 |
《六祖壇經》虛詞研究 | 王文杰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9 |
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 | 劉滌凡 | 博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7 |
《祖堂集》句法研究:以六項句式為主 | 周碧香 | 博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9 |
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之量詞研究 | 洪藝芳 | 博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9 |
佛學研究方法論:以近現代漢語佛學知識系譜為核心的開展 | 朱文光 | 博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91 |
Man and Nature in Hsi-yu chi and Huckleberry Finn = 西遊記與哈克歷險記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 Li-hsuan Yeh(葉立萱)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 | 民88 |
我國成人教育方案規劃成功與不成功的指標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實務工作者觀點分析 | 林珍如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 民86 |
佛教成人教育課程規劃之研究 | 釋見潤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 民87 |
成人參與佛教團體讀書會學習情境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 楊哲優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 | 民91 |
癌症末期病人安寧照護需求之推估 | 黃鳳英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 民83 |
臺灣地區宗教福利服務之銳變:兼論若干個案的歷史考察 | 王順民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 民86 |
洪武時期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政策、僧侶、寺院為中心 | 釋見曄(王秀花)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3 |
四至六世紀山東地區佛教之研究:以寺院、僧侶與義邑為中心 | 黃志成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4 |
太虛大師近代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理念與實踐(1890-1947) | 金思良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6 |
明代的命婦生活 | 李媛珍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6 |
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 | 釋見曄(王秀花) | 博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6 |
李雪廬炳南先生研究 | 吳麗娜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與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6 |
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 林明莉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9 |
法藏之法界緣起思想研究 | 李世鎮 | 碩士論文 |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8 |
形神理論與北宋題畫詩 | 林翠華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6 |
四書蕅益解》研究 | 羅永吉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4 |
敦煌寫本張敖書儀研究 | 黃亮文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6 |
根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 | 陳國香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7 |
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 | 黃靖芠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8 |
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 | 林湘華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8 |
羅祖《五部六冊》與佛教禪學 | 張嘉慧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9 |
雲棲袾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 | 李雅雯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91 |
Island in the stream:a reconsideration on the theme of life-pursuing from Buddhistic perspectives | 呂曉婷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 | 民88 |
Samuel Beckett's Waiting for Godot:suffering and emptiness--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light of Bud | 蕭世萍(Shih-ping Hsiao)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 | 民88 |
台南市媽祖廟建築變遷之研究 | 林經國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組 | 民86 |
潘麗水寺廟門神畫作之研究 | 徐七冠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組 | 民86 |
台灣傳統廟宇屋頂形構之分析:一個形式研究方法論的初探 | 林義傑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組 | 民87 |
臺灣南部地區民間信仰與廟宇建築之發展研究 | 張志成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組 | 民88 |
傳統大木匠師許漢珍廟宇作品之研究 | 廖芳佳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組 | 民89 |
宗祠於府城變遷中再發展之定位探討:以全台吳氏大宗祠為例 | 蘇博威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 民89 |
清代臺灣民變與宗教關係的研究 | 謝宜蓉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7 |
鄭成功信仰的成立與發展 | 江鑀萍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9 |
《法句經》諸種漢譯本之比較研究暨《法句經》與《道德經》比較之探討 | 護法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 | 民84 |
寺廟內部空氣中PAHs成份及特徵之研究 | 謝居憲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 民85 |
靜坐之生理反應評估用體表生理信號量測與分析 | 陳秋松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 | 民82 |
佛教焰口儀式與音樂之研究:以戒德長老為主要研究對象 | 何麗華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 民89 |
釋迦八相圖之研究 | 蔡睿娟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 民89 |
從修行到消費:台灣錄音佛教音樂之研究 | 林美君 | 碩士論文 |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 民91 |
敦煌寫本書儀中應用文書研究 | 葉淑珍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5 |
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 | 宋隆斐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7 |
宋代禪宗語錄被動式語法研究:以被字句、為字句為例 | 具熙卿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7 |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 金明求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8 |
唯識學之「識」與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比較 | 許麗美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9 |
《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文學特質研究 | 溫美惠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90 |
北宋契嵩儒釋融會思想研究 | 張清泉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 民86 |
《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 | 周敏惠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 民92 |
敦煌寫本儒家經籍異文考 | 蔡主賓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58 |
六朝志怪小說研究 | 周次吉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0 |
講史性之變文研究 | 謝海平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2 |
皎然詩論之研究 | 鍾慧玲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4 |
敦煌講經變文箋 | 謝春聘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4 |
寶卷之研究 | 曾子良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4 |
佛家地獄說之研究 | 丁敏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0 |
洛陽伽藍記研究 | 楊聖立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1 |
詩佛王維之研究 | 林桂香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2 |
白居易詩與釋道之關係 | 韓庭銀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3 |
敦煌變文「太子成道經」、「八相變」、「破魔變」、「降魔變」與佛經比較研究 | 金泰寬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3 |
敦煌變文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董永變、舜子變、伍子胥變文三篇為主 | 小野純子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3 |
景德傳燈錄之研究:以禪師啟悟弟子之方法為中心 | 蔡榮婷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3 |
寒山詩及其版本之研究 | 朴魯玹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5 |
熊十力「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 | 藍日昌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6 |
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所見的唐代文化 | 葉蓁蓁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8 |
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死後世界 | 賴雅靜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9 |
蕅益智旭淨土思想之研究 | 鄧繼盈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9 |
百丈懷海禪師研究 | 蔡琪惠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0 |
維摩詰經之研究 | 王志楣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0 |
《碧巖集》的語言風格研究:以構詞法為中心 | 歐陽宜璋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2 |
《碧巖集》點校 | 歐陽宜璋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2 |
《慈悲水懺》與中國佛教懺悔思想 | 吳藝苑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3 |
支遁其人及其《支遁集》研究 | 龐書樵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4 |
李商隱與佛教因緣 | 芮英淑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5 |
敦煌佛經感應記研究:以《普賢菩薩說證明經》、《金光明經》、《金剛經》為研究範圍 | 何慧俐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5 |
歐陽竟無佛學研究 | 羅永樺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8 |
敦煌講經變文研究 | 羅宗濤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1 |
龍龕手鑑研究. 一 | 陳飛龍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3 |
龍龕手鑑研究. 二 | 陳飛龍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3 |
僧肇思想探究 | 涂艷秋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7 |
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 | 陳欽忠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9 |
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兼論唐詩中的佛教語彙意象 | 蔡榮婷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1 |
慧能禪思想 | 元鍾實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4 |
《大佛頂首楞嚴經》「耳根圓修」之研究 | 胡健財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5 |
從《弘明集》看佛教中國化 | 王志楣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5 |
講經變文與有關佛經介詞研究 | 朴淑慶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5 |
六朝文學與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 | 張森富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8 |
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研究: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 | 彭雅玲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8 |
《祖堂集》否定詞之邏輯與語義研究 | 張皓得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8 |
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 | 鍾雲鶯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9 |
組織符號之研究:非營利組織--慈濟功德會的個案分析 | 彭俊亨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 民84 |
非營利組織募款之研究 | 林雅莉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 民87 |
宗教信仰、價值信念與人際衝突因應行為的關係 | 陳燕玲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 民88 |
藏族傳說所呈現的文成公主 | 汪幼絨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 民80 |
論阿底峽及其《菩提道燈》對藏傳佛教之影響 | 張福成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 民81 |
《入菩薩行論》<靜慮品>土登卻札注疏譯注 | 黃奕彥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 民82 |
藏族之唐卡藝術 | 羅中展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 民82 |
九輩班禪額爾德尼與中央政府關係之研究 | 吳雪嬌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 民84 |
宗喀巴《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註》譯註 | 鍾國賢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 民84 |
藏戲《諾桑王傳》人神關係之分析 | 鄭怡甄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 | 民85 |
元朝廷與西番佛教之關係 | 王儒慧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 | 民86 |
移動到定居:「庫倫」發展過程之研究--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宗教、政治、經濟變遷 | 張永儒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 | 民88 |
藏傳佛教《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漢文譯註 | 曾淑娟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 | 民88 |
靜坐對企業員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影響 | 林榮春 | 博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 民87 |
當代宗教系統與其環境:從盧曼(N.Luhmann)的宗教系統觀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周凱蒂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 | 民87 |
宗教性志願事奉與非營利組織研究:以台灣慈濟功德會和韓國純福音教會為例 | 李政恩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 民89 |
宗教對癌症患者影響之研究 | 黃湘惠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民87 |
宗教信仰與非營利組織文化之關係探索:以台灣世界展望會為例 | 王蓉琦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民88 |
都市地區佛教團體活動多元化及選擇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以台北市為例 | 陳曼玲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2 |
宜蘭市道廟管理組織的研究 | 林靜怡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6 |
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過程之研究 | 張致源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 民85 |
天台圓教與佛性思想之研究 | 許國華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4 |
當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緣起」、「dhatu-vada」為中心的省察 | 呂凱文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4 |
龍樹的中道緣起思想 | 劉英孝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4 |
「唯識無境」理論探析:以《成唯識論》為中心之研究 | 齊明非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5 |
《楞嚴經》中身心關係之探究 | 張成鈞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5 |
張載氣化論之結構:從張載反佛論談起 | 金春植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9 |
無我與解脫:清辨、月稱關於《中論.十八品》「人法二無我」詮釋之比較研究 | 簡淑雯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9 |
佛陀眾生教化理念在現代教育上的意義 | 南後男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 民83 |
台灣大眾媒體文學書評之研究:文學社會學的詮釋觀點 | 楊美紅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民91 |
台灣書評發展史:1972-2000 | 巫維珍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民91 |
知識管理在電子圖書館應用之研究 | 馮國卿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 民87 |
中文分類主題一體化之研究:以教育學類為例 | 何世文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圖書資訊學組 | 民88 |
敦煌變文否定詞用法探析 | 曾蕙蘭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 民86 |
鳩摩羅什譯本金剛經的篇章分析 | 臺惠芝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 民86 |
從佛到儒:梁漱溟的思想與轉變 | 柳麗敏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78 |
行在家道:民初的上海居士佛教(1912-1937) | 鍾瓊寧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6 |
拉薩抗暴事件之研究 | 陳杭升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 | 民65 |
第十三世達賴喇嘛時期西藏涉外關係之研究 | 郭泮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 | 民65 |
喇嘛教對元代政治的影響 | 黃正旭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 | 民73 |
近代西藏獨立運動之研究 | 葉健青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 | 民74 |
西藏王權的演變:以吐蕃王朝時期為主 | 郭瑋瑋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 | 民76 |
十三輩達賴喇嘛與中央關係之探討 | 陳素主 | 碩士論文 | 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 | 民79 |
成人參與宗教課程的動機及其影響:以香光尼僧團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為例 | 簡秀治 | 碩士論文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 民84 |
近代佛教先覺者楊文會 | 吳麗玉 | 碩士論文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79 |
袁宏道的佛教思想 | 邱敏捷 | 碩士論文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79 |
《入菩薩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瞋的對治為中心 | 楊麗娟 | 碩士論文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 民91 |
依存與糾葛:惠安崇武的菜姑與菜堂 | 周明慧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民88 |
信仰、儀式與社會:以嘉義民雄大士爺為例 | 黃大展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民88 |
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 | 蔡佩如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民88 |
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台南市東嶽殿打城法事分析 | 陳信聰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民89 |
人間佛教與生活實踐:慈濟現象的社會學解析 | 林宜璇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 民85 |
民間宗教與社區組織:「再地域化」的思考 | 陳瑞樺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 民85 |
社會的延續、情感交融與認同:白沙屯媽祖進香儀式象徵意義體系之分析 | 游蕙芬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 民85 |
民間神壇「辦事」服務的社會與文化意涵:以北投永明宮為例 | 丁念慈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 民86 |
「印心禪法」打坐儀式的象徵分析 | 黃怡蓉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 民86 |
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成全--以寶光建德天一宮員義區與天祥聖宮學界區為例 | 楊弘任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 民86 |
尪姨與其儀式表演:當代臺灣女性靈媒的民族誌調查 | 詹碧珠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 民87 |
「迷信」與俗民宗教信仰…:一個言說現象的反省與批判 | 陳美燕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組 | 民80 |
權力與情感的交融:媽祖香火儀式分析 | 黃美英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組 | 民81 |
「跨部落」的祭祀活動及其人群結合:以雲林縣「國姓公過股」為例 | 蔡金蓉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組 | 民87 |
從禁慾苦行到娛樂休閒,現代宗教質素之變化的分析:以創價學會為例 | 林芝安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 | 民84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反對運動:一個歷史比較分析 | 陳迪暉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9 |
台灣地區素食樣品中無機微量元素之分析 | 張正權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 | 民84 |
佛教之社會機能初探:以東晉至隋唐嶺南佛教為例 | 蘇瑤崇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77 |
唐五代川蜀地區的佛教文化:以高僧、寺院、造像為考察中心 | 林曉真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0 |
唐代的比丘尼 | 李玉珍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 | 民77 |
錢謙益與明末清初的佛教 | 連瑞枝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 | 民82 |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形態 | 顏芳姿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 | 民83 |
宋代婦女的佛教信仰:兼論士大夫觀點的詮釋與批評 | 王平宇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 | 民87 |
宋代蘇州地區的佛教 | 張愛倫 | 碩士論文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 | 民87 |
佛教徒的死亡觀念與生命意義之關係研究及其在諮商上的應用 | 潘素卿 | 博士論文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 民85 |
北齊盧舍那佛造像圖像問題研究 | 陳維峰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 民91 |
熾盛光佛繪畫作品研究 | 沈伯丞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 民91 |
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的信仰與認同 | 邱韻芳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民86 |
臺灣政教關係之研究(1949-1999):一種統治觀點之分析 | 葉永文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 民89 |
冥報記研究 | 片谷景子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 | 民70 |
王維詩中禪意境之研究 | 王詠雪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7 |
晉南北朝釋家傳記提要 | 唐龍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1 |
空海的研究:以他的文學論為中心 | 岡崎郁子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7 |
六朝〈神滅不滅〉問題之論爭 | 張振華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3 |
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 | 廖肇亨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3 |
民間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探討:以宗教、道德與小戲為核心 | 郝譽翔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4 |
魏晉玄佛二家對傳統儒家教育之批評及影響 | 曾美雲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4 |
僧肇思想研究:兼論玄學與般若學之交會問題 | 羅因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5 |
羅近溪「破光景」義蘊 | 魏月萍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9 |
句末助詞「來」、「去」:禪宗語錄之情態體系研究 | 郭維茹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9 |
南北朝著譯書四種譯法研究 | 詹秀惠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4 |
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 | 林麗真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67 |
中國古代天人鬼神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 | 楊儒賓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76 |
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 | 蔡振豐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7 |
慧遠、僧肇聖人學研究 | 盧桂珍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8 |
敦煌石室講經文研究 | 邵紅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民58 | 民59 |
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 | 陳芳英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民67 | 民72 |
拜香燃煙中微粒之度量、計數及脂族醛含量 | 唐進勝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 民82 |
慈善機構的組織融入、組織文化與慈善行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 鍾秋玉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 民80 |
生死學初探:一個臨終照顧領域的現象學考察 | 崔國瑜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 民86 |
科學與宗教:台灣新興宗教中的知識份子 | 莊佩埼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 民86 |
《李爾王》的佛理閱讀 | 張紹國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民89 |
台灣佛寺的現代功能:佛光山田野研究 | 盧月玲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 | 民70 |
「宗教取財」與詐欺罪之研究:以社會利益說(Theory of social interests)及政教分離為理論基礎 | 蘇銘翔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 民91 |
我國婦產科醫療糾紛裁判之實証研究:理論與實務之檢討 | 黃鈺瑛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 民93 |
台灣社會之宗教與政治關係的演變:一個宗教團體之社會學分析 | 陳家倫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74 |
宗教團體與政府關係之研究:台灣地區的兩個案例 | 林本炫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78 |
宗教團體與政府關係之研究:台灣地區的兩個案例 | 林本炫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78 |
在鄉村社區發展過程中傳統宗教的角色與功能 | 許雅惠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3 |
寓居於世的受苦生命:現象學取向的心理病理研究 | 黃碧琴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4 |
慈濟功德會、台灣世界展望會和中華聯合勸募協會決策菁英福利觀及其象徵符號之比較研究 | 吳正煌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5 |
社會學實體論問題:龍樹中觀哲學的啟發 | 陳俊宏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6 |
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 | 林本炫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7 |
中國歷代的宗教衝突:一個衝突社會學的考察 | 鄭弘岳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民89 |
台北市寺廟經濟資源運用過程之探討:以法令規範下的資料為例 | 陳木梓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 | 民89 |
從廟會節慶到觀光發展:鹽水蜂炮中地方動員與大眾動員機制 | 蔡維倫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民84 |
城市中祭祀圈之地域變動研究:以中和地區為例 | 鍾振坤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民89 |
民國以來之西藏交涉 | 陳雲騰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民66 |
清初黃教對蒙藏政治之影響:清室與黃教會盟之歷史淵源源.經過及影響 | 曾令偉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民69 |
台灣宗教與政治關係之研究:七號公園觀音像遷移事件個案分析 | 蕭子莙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民84 |
緣起觀 | 張瑞良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56 |
緣起性空與相對論 | 李日章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58 |
華嚴法界緣起觀之研究 | 楊政河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59 |
曹洞宗的五位宗旨研究 | 陳榮波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62 |
龍樹認識論之研究 | 游祥洲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62 |
阿賴耶識有情原理義與世界原理義基礎之研究 | 施逢雨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64 |
論張載弘儒道以反佛的理論根據 | 朱建民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68 |
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思想之探討 | 尤惠貞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69 |
從緣生的觀點研討與認識有關的俱舍諸法義 | 金行天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69 |
教下三觀與宗門三關 | 吳登臺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69 |
熊十力先生的體用論研究 | 黃惠雅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69 |
論「佛說無我」後一切法存在的問題 | 李淳玲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69 |
一畫與自我:石濤的藝術哲學 | 廖立文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1 |
與禪學對觀,論程明道的「工夫」:合內外之道 | 田中真一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4 |
論部派佛教的輪迴主體觀念:從自我、無我到補特伽羅 | 黃俊威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6 |
唯識學識變論初探:以《唯識三十頌》為中心 | 陳淑螢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8 |
金剛般若經空義的研究 | 陳素卿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79 |
知識與行動:僧肇聖人概念的批判分析 | 楊士偉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0 |
中國大乘阿彌陀淨土思想研究 | 昆達拉(U. Kundala)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1 |
吉藏的中道佛性思想方法之研究 | 朴成文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1 |
智顗「四句」論理之研究 | 陳水淵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1 |
《大乘起信論》「一 心」概念之研究:以元曉 《海東疏》之詮釋為中心 | 劉玉榮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2 |
佛所教空:龍樹《中論》第十八品研究 | 賴惠芬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6 |
《阿含經》的慈悲思想 | 趙淑華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6 |
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 | 趙東明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91 |
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 林安梧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0 |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 | 黃俊威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2 |
臺灣民間信仰之寺廟廟埕空間之探討:以礁溪鄉協天廟與慈天宮為例 | 朱益宇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 民85 |
慈濟現象三十年 | 郭怡君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 民85 |
道可道,非常道:談宗教法規的可行性 | 洪慧宜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 民86 |
撒落的西藏天珠:流亡藏人在台灣 | 吳珮琪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 民89 |
中文古文獻版本比對之研究:以佛教經典為例 | 林乃文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 | 民88 |
多版本佛經文獻之檢索及瀏覽系統設計 | 徐惠芬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 | 民89 |
符號在圖書館的應用 | 魏彩玲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 民90 |
歷代佛經目錄初探 | 河惠丁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 | 民77 |
高麗再雕大藏目錄之研究 | 鄭正姬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 | 民79 |
宋代寺院經濟的研究 | 黃敏枝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67 |
唐玄奘譯經的研究 | 石萬壽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歷史組 | 民59 |
近代中英西藏之交涉:光緒二年至民國十三年(一八七六~一九二四) | 馮明珠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近代史組 | 民67 |
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 | 黃敏枝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民59 |
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 | 黃敏枝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民59 |
清初滿族薩滿教的演變及其文化性格 | 柳智元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民81 |
羅教的知識系譜與權利關係:一個知識史的詮釋 | 陳秀芬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民83 |
政教間的合作與糾結:明末清初西藏格魯派掌權過程中的藏、蒙、滿洲關係之研究 | 王俊中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民86 |
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 | 莊明興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民87 |
北朝的祠祀信仰 | 蔡宗憲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民88 |
唐代的節日:以七月十五日為主探討 | 楊欽堯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民89 |
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 | 江燦騰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民89 |
宋人的果報觀念 | 劉靜貞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一般史組 | 民70 |
宋代的鬼與死後世界傳說 | 沈宗憲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一般史組 | 民80 |
石谿的生平與繪畫 | 何傳馨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 | 民71 |
劉松年畫羅漢三軸之研究:兼論宋人之羅漢信仰 | 楊美莉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藝術史組 | 民72 |
龍門石窟萬佛洞之研究 | 陳慧霞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 民82 |
敦煌莫高窟早期的千佛圖 | 陳慧宏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 民83 |
吳彬佛教人物畫風研究 | 陳韻如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 民85 |
敦煌莫高窟隋代四二○窟研究 | 葉佳玫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 民85 |
雲岡第七、八雙窟之研究 | 謝振發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 民86 |
《潑墨仙人圖》研究 | 嚴雅美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 民87 |
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區域構成為例 | 池永歆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 民85 |
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 | 林志秋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 民89 |
台北市成年婦女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蘇秀玉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 民77 |
臺北地區職業婦女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 | 楊純青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 民79 |
《阿含經》業論研究 | 楊琇惠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 民90 |
洛陽伽藍記校註 | 田素蘭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60 |
禪學與明代心學 | 黎金剛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61 |
明代羅祖五部六冊宗教寶卷思想研究:無生老母信仰溯源 | 鄭志明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74 |
僧肇般若思想之研究:以「不真空論」為主要依據 | 蔡纓勳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74 |
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 | 胡順萍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77 |
敦煌變文「雙恩記」殘卷及其故事研究 | 李殷權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78 |
兩晉佛學之流傳與傳統文化之交流 | 楊俊誠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0 |
印光法師念佛法門研究 | 王鳳珠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2 |
敦煌變文語法研究 | 王錦慧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2 |
六朝神滅不滅論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 | 李幸玲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3 |
《華嚴經》美學之研究 | 陳琪瑛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4 |
慧遠與僧肇般若學的比較研究 | 陶文本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4 |
魏晉「有、無」思想之研究 | 羅安琪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4 |
臨濟義玄禪學研究 | 蕭玫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5 |
馬祖道一及其禪學思想研究 | 鄭真熙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6 |
正法眼藏研究 | 陳晃麟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7 |
洞山良价禪學研究 | 薛良元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7 |
惠洪覺範禪學研究 | 吳麗虹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7 |
圜悟克勤禪學研究 | 高毓婷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7 |
宏智正覺禪學研究 | 黃青萍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8 |
敦煌世俗詩歌研究 | 楊明璋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8 |
獨抒性靈的生命對話:論袁宏道的文學思想 | 林怡宏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90 |
《相應部.魔相應》譯註與研究 | 黃慧禎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91 |
雲門文偃禪學研究 | 蘇欣郁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92 |
法苑珠林六道篇感應緣研究 | 傅世怡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76 |
唐五代敦煌民歌之研究 | 金賢珠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2 |
王陽明與禪佛教之關係研究 | 林惠勝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5 |
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疑問句比較研究 | 王錦慧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6 |
善導思想之研究 | 蔡纓勳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6 |
支謙與鳩摩羅什譯經疑問句研究 | 楊如雪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7 |
天臺法華三昧之研究 | 韓子峰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8 |
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 | 黃連忠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89 |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思想:以心性意涵與修持功夫為討論中心 | 黃瑩暖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90 |
廬山慧遠研究 | 李幸玲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91 |
默照禪與看話禪比較研究 | 鄭真熙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民91 |
廬山慧遠研究 | 李幸玲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 民91 |
禪坐經驗,空性領悟與心理療駡之研究 | 何慧芬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民90 |
禪宗淨觀覺行之心靈教育思想與實踐 | 林竺陵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民90 |
唐代淨土宗眾生教化之教育意義 | 安京植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民81 |
由儒佛的情緒觀論情感教育 | 陳雪麗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民86 |
原始佛教「緣起」生命觀在現代教育的蘊義 | 歐俊明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 民86 |
唐代佛教與政治、經濟的關係 | 陳瓊玉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71 |
唐代佛教與政治、經濟的關係 | 陳瓊玉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71 |
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 | 衣若蘭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6 |
從鄭貴妃到客氏:晚明政爭中的幾個宮闈女性 | 鄭冠榮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7 |
戰後台灣寺廟管理政策之變遷(1945-1995) | 陳秀蓉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7 |
從中古到近世的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研究 | 胡國柱 | 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 民89 |
北朝石佛三尊像之研究:試析尊像配置、光背之圖像意涵 | 鍾碧芬 | 碩士論文 |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 | 民88 |
雲南傣族學僧教育之研究 | 曾政雄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 民91 |
「敦煌變文」詞彙之同義反義關係研究 | 朴真哲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 | 民85 |
壇經思想之圓教旨趣 | 朱志學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 民86 |
康僧會《六度集經》思想之研究 | 張谷洲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 民88 |
中國佛教經錄譯典之分類研究 | 陳莉玲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2 |
章太炎《齊物論釋》之研究 | 蘇美文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2 |
釋契嵩反排佛論研究 | 王文泉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2 |
宗密禪教一致與和會儒道思想之研究 | 黃連忠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83 |
日據時期臺灣宗教政策研究:以神道為中心 | 陳玲蓉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 | 民79 |
從使用觀點探討寺廟古蹟的意涵:以台北市為例 | 陳威志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 | 民87 |
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角色與功能之研究 | 林雯瑤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組 | 民84 |
以《心經》為基礎建置般若經索引典之探討 | 釋自衍 | 碩士論文 | 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班 | 民89 |
敦煌本《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研究 | 劉靜宜 | 碩士論文 |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91 |
敦煌維摩詰文學研究 | 何釗平 | 博士論文 | 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 2000 |
明實錄研究 | 謝貴安 | 博士論文 | 華中師範大學 | 1993 |
玄儒佛道教育理論比較研究 | 李軍 | 博士論文 | 華東師範大學 | 1992 |
隋唐佛學三大核心理論的爭辯之研究 | 夏金華 | 博士論文 |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中國佛學 | 2002 |
由禪的「解構」義探討其與文學創作的關係 | 吳美鈴 | 碩士論文 |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5 |
天台安樂行之研究 | 蔡朝枝 | 碩士論文 |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6 |
試論色法存在的客觀本質:以唯識思想與科學理論作為說明依據 | 楊惠宇 | 碩士論文 |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6 |
莊子內篇思想與佛法之比較 | 鄭玉鵬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6 |
《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 | 簡秀娥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6 |
中國人面像岩雕之藝術價值:原始藝術中的原始思維與審美意識 | 蔣國芳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7 |
天台通教之化法研究 | 李宗明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7 |
佛教迦陵頻伽鳥之研究 | 張水財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7 |
從憨山德清思想探討其夢遊詩:以<山居詩>為重心 | 趙春蘭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7 |
敦煌涅槃經變的研究 | 陳慧珠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7 |
《楞嚴經》疑偽之研究 | 陳由斌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7 |
寶頂山大佛灣本尊教造像的研究 | 黃錦珍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7 |
六朝玄言詩研究 | 黃偉倫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8 |
天台宗智者大師懺儀研究 | 趙海涵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8 |
沈約學術成就之研究 | 吳欣茹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8 |
魚山聲明集研究:中國佛教梵唄發展的考察 | 賴信川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8 |
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之研究 | 黃雪梅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8 |
論慧能會通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壇經》禪教思想探義 | 陳平坤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8 |
韓國國寶78號半跏思惟像研究 | 車鍾奎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8 |
世親《淨土論》與曇鸞《淨土論註》之比較研究 | 溫宗坤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以《阿含經》的緣起法探討佛教的認識及其認識對象 | 柳庚何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北朝獨立造像的佛誕圖像 | 莊正暉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印度初期佛教藝術「踰城出家」的藝術風格與圖像學特色:參照佛傳經典的研究 | 陳莉榛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地藏經》及其孝道思想之研究 | 蔡東益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佛塔建立與演變:以印度、中國、韓國為例 | 成玉蘭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明代女性之觀音畫研究 | 劉世龍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明末蕅益大師之生平及其佛學思想研究 | 張瑞佳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金剛經》在越南的流傳及其特色 | 皇德勝(釋明智)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阿含經》中有關佛陀教學之研究 | 楊素英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 | 徐立強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智顗醫學思想之研究:以《摩訶止觀》「觀病患境」為中心 | 黃柏源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焦竑與佛教 | 謝京恩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龍樹對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評破:以中論第十七「觀業品」為論述重點 | 童瓊慧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阿姜塔石窟中佛傳與本生壁畫之研究:以第1、2、16、17號石窟為主 | 楊雅蘭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89 |
中國山水畫的禪意境美學之研究:山水畫的禪意境美學之發展及其體系的建立之重省 | 林英娟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 | 何孟玲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之研究 | 陳玉美(釋仁惟)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王安石禪詩初探 | 洪雅文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北宋契嵩的文學觀 | 李雀芬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舍利弗阿毗曇論》的研究:從佛教的最早文獻《阿含經》到《舍利弗阿毗曇論》的修道觀念 | 阮清珠(釋行平)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長阿含經》中佛陀教育之研究 | 侯文地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般舟三昧經》思想之探討 | 蔡貴亮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張載氣論進路的儒學建構 | 高美鳳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智顗對四悉檀的詮釋與運用 | 李政翰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之研究 | 黃家康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豐子愷散文護生思想之研究 | 馬志蓉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釋惠洪及其詞研究 | 張美鈴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釋憨山《觀老莊影響論》的義理研究 | 許中頤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0 |
一行三昧之研究:一行三昧思想及其在中國早期佛教中之開展 | 吳彥隆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1 |
《十住毘婆沙論》易行道之研究 | 陳青雯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1 |
《淨明句論.第十三品》「行之考察」譯注與研究 | 游芬芳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1 |
善導三心釋之研究 | 林炯靈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1 |
《雜阿含經》無我說及無我正觀禪修之研究 | 阮氏雪(釋行光)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1 |
《大般若經.第二會.隨喜迴向品》的研究:兼論印度佛教碑銘的迴向模式 | 劉瀅芬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2 |
敦煌《觀音經》變相的發展與形制之研究 | 王儷娟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2 |
阿羅漢在般若法會的定位:以《大般若經.第四會》為中心 | 徐曉韻(釋養相)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3 |
非行非坐三昧之修學:以《摩訶止觀》、《覺意三昧》、《隨自意三昧》為文獻依據 | 釋大寂 | 碩士論文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民93 |
《雜阿含經》「念住相應」之研究 | 陳榮櫻 | 碩士論文 | 圓光佛學研究所 | 民93 |
《雜阿含經》「學相應」之研究:以《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為主要考量依據 | 釋性願 | 碩士論文 | 圓光佛學研究所 | 民93 |
心淨與國土淨的辯證:印順導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及其對台灣佛教界的衝擊 | 釋禪林 | 畢業論文 | 圓光佛學研究所 | 民93 |
佛家之時空理論之研究 | 吳傑超 | 碩士論文 | 新亞研究所 | 民67 |
寺院服務品質模式之建立 | 康秀芳 | 碩士論文 | 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 民91 |
宋代居士佛教研究 | 謝智明 | 碩士論文 |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 民90 |
觀音傳說與民眾宗教信仰心理 | 魏德毓 | 碩士論文 | 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 | 2002 |
從宗教感情中超越:宗教圖象視覺符號之解構創作 | 石博進 | 碩士論文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 民89 |
安史之亂後中晚唐佛道繪畫藝術的發展 | 詹志宏 | 碩士論文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 民90 |
東晉廬山教團之居士群研究 | 曾惠苑 | 碩士論文 | 臺南師範學院在職進修國語文碩士學位班 | 民91 |
藏傳佛教在台發展初探:以台南地區的藏傳佛教團體為研究對象 | 黃慧琍 | 碩士論文 | 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 民89 |
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 | 胡順萍 | 博士論文 |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5 |
世界之宗教祭祀比較觀 | 趙振靖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民57 |
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伊喜措嘉佛母密傳的敘事研究 | 劉婉俐 | 博士論文 |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 | 民90 |
台灣基督徒生態靈修:從三位代表性人物研討中找出方向 | 楊貞娟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 | 民86 |
宗教醫療術儀初探:《千金翼方.禁經》之禁術為例 | 黃鎮國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 | 民90 |
趙州禪與佛洛姆心理分析的比較 | 羅世明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81 |
臺灣天主教喪禮研究 | 謝文琦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82 |
比較宗教學方法論的反省:對京都學、上智大學與台灣耶--佛教界的研究 | 劉錦昌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83 |
生死輪迴:三種著作的研討及在「煉獄」課題上的具體比較 | 簡鴻模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83 |
在女姓主義脈絡中對當代女性神學的探討 | 何麗霞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84 |
傳統與變遷:仁澤新村(原龜山島)居民信仰行為分析 | 呂一中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85 |
《中論》解脫思想之研究 | 劉嘉誠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86 |
基督徒成人入門聖事禮典:成人慕道制度》:在台港兩地的應用、反省與建議 | 郝惠娟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87 |
宗教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介紹及研究彼得.貝耶爾的《宗教與全球化》 | 許郡珊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89 |
日本新宗教在台灣發展之研究:以「世界真光文明教團」為例 | 張琳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90 |
西方龍樹學三個詮釋典範之研究:以《中論》二十五品十九及二十頌為探討線索 | 鄭進興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90 |
十念往生之研究 | 文洛鈞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91 |
臺灣當代在家佛教中的維鬘傳道協會:一個區域性新興教團個案的探討 | 羅國銘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91 |
釋迦牟尼佛傳記的神話性初探:以八相成道為例 | 李坤寅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民92 |
宋代大慧宗杲禪思想研究 | 李開濟 | 博士論文 |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2 |
批判理論與台灣民間信仰研究:從社會及文化觀點批判 | 蔡維民 | 博士論文 |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5 |
象山與宗密「存有根源」思想之比較研究:以「心即理」與「一心法界」為例 | 趙明淑 | 博士論文 |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6 |
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 | 王惠雯 | 博士論文 |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87 |
初期佛教「緣起」概念析論:緣起與《雜阿含》「雜因誦」諸相應概念之交涉 | 呂凱文 | 博士論文 |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91 |
初期佛教「緣起」概念析論:緣起與《雜阿含》「雜因誦」諸相應概念之交涉 | 呂凱文 | 博士論文 |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 民91 |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分類探析 | 阮靜玲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 | 民87 |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 | 黃德賓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 | 民90 |
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眾資訊尋求行為之探討 | 林雯雯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 | 民90 |
大學生皈依佛教信仰之歷程研究:深度訪談分析 | 彭昌義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 民81 |
漢族佛教僧伽服裝之研究 | 郭慧珍 | 碩士論文 |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 | 民87 |
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研究 | 王晴慧 | 碩士論文 |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 民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