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佛教唯識研究相關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綜合 | 唯識典籍

1. 以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藏佛教唯識書目為主。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叢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先依主題(綜合、唯識典籍)排列;唯識典籍的部分再分次主題,各類以空一行區隔;最後再依題名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綜合
Ake Boquist, Trisvabhava :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nature-theory in Yogacara Buddhism, Lund, Sweden :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Religions. University of Lund, 1993.
Ashok Kumar Chatterjee by, The Yogacara idealism, 1st ed., Varanasi, India : Banaras Hindu University, 1962.
Lambert Schmithausen, Alayavijnana. part 1-2, Tokyo, Japan :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1987.
Shri Radhey Shyam Dhar Dvivedi ed. by, Bauddha vijnanavada : cintana evam Yogadana, revised, Varanasi, India : Central Institute of Higher Tibetan Studies, 1983.
丁金順撰。「《新唯識論》的根本精神」。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8。
于凌波著。《唯識名相新釋》。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1997。
于凌波著。《唯識學十二講》。初版。台北市:慧炬,民82。
于凌波著。《唯識學綱要》。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1。
井上丹了著。《佛教心理學》。日本東京都:群書,昭和57。
片野道雄譯著。《インド唯識說の研究》。日本京都市:文榮堂,平成10。
王恩洋述;釋憨山述。《法相學‧瑜伽力種性品疏;中庸直指合刊》。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6。
加藤智遵著;全明星譯。《唯識綱要》。再版。韓國:寶蓮閣製作,[民68]。
多川俊映著。《唯識十章》。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9 [民78]。
竹林編著。《唯識 : 深層的心理學》。台北縣新店市:常春樹,民76。
舟橋尚哉著。《初期唯識思想の研究 : その成立過程をめぐって》。日本東京都:國書刊行會,昭和51。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30 : 唯識思想及其發展. 真唯識量探討. 論佛教唯識學認識論中的主體意識. 宗鏡錄的法相唯識思想. 玄奘唯識思想之研究》。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31 : 佛教唯識哲學要義. 論阿賴耶識的本體論意義. 《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32 : 境界與言詮. 唯識學在中國的理論發展》。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5 : 太虛之唯識學研究. 智顗佛教哲學述評. 慧遠大乘義章佛學思想研究》。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7 : 體用簡別與佛旨真詮. 唯識思想與晚明唯識學研究》。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吳一正著。《有 : 唯識法相的奧秘》。新版。台北市:萬年青,1992[民81]。
吳汝釣著。《唯識哲學 : 關於轉識成智理論問題之研究》。三版。高雄市:佛光,民78。
吳汝鈞著。《唯識現象學(一):世親與護法》。初版。台北市:臺灣學生,2002[91年]。
周志煌著。《唯識與如來藏》。初版。台北市:文津,1998。
周叔迦著。《唯識研究》。初版。台北市:天華,民68。
服部正明,上山春平。《認識と超越<唯識>》。再版。日本東京都:角川書店,平成11。
林世榮撰。「熊十力《新唯識論》研究 : 以《新唯識論》所引發儒佛之爭為進路的探討」。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1。
武內紹晃著。《瑜伽行唯識學の研究》。日本京都市:百華苑,昭和54。
金東柱著。《圓測之唯識學觀 : 以「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贊」為中心》。台北縣板橋市:彙文堂,民76。
長澤實導著。《瑜伽行思想と密教の研究》。初版。日本東京都:大東,昭和53。
施逢雨撰。「阿賴耶識有情原理義與世界原理義基礎之研究」。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64。
柯耀期著。《第八識研究》。初版。台北市:普門文庫,民74。
唐大圓著。《唯識三字經釋論》。台中市:青蓮,民78。
唐大圓著。《唯識的科學方法》。台北市:佛教,民64。
唐大圓著述。《唯識新裁擷彙》。台中市:,民77。
徐典正著。《唯識思想要義》。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2。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唯識思想》。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高聞天講述。《心識概論》。初版。台北市:大覺蓮友林,民66。
張廷榮著。《唯識法相學導言》。初版。基隆市:法嚴寺,民8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3) : 唯識學概論》。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4) : 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5) : 唯識思想論集(一)》。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6) : 唯識思想論集(二)》。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7) : 唯識思想今論》。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8) : 唯識問題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9) : 唯識典籍研究(一)》。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0) : 唯識典籍研究(二)》。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3) : 唯識思想論集(三)》。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6) : 唯識學的論師與論典》。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
張慶熊著。《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人民,1995 [民84]。
梅光羲編著。《相宗綱要正續合編》。台北市:華藏法施會藏版,民64。
深浦正文著。《唯識學研究. 上卷 : 教史論》。日本京都市:永田文昌堂,昭和29。
深浦正文著。《唯識學研究. 下卷 : 教義論》。日本京都市:永田文昌堂,昭和29。
移喜.嘉措作;鄭財和譯著。《心所 : 佛教心理學介紹》。初版。台北市:祇園圖書,民67。
許麗美撰。「唯識學之『識』與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比較」。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民89。
雪廬(李炳南)編述;釋慧律資料整理。《唯識簡介》。初版。高雄市:慈慧印經處承印,民79。
勝又俊教著。《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の研究》。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昭和36。
景昌極著。《因果論與佛教唯識學說》。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1。
無能唱元著。《新說阿賴耶識緣起 : かくされたパワㄧを引き出すアラヤ瞑想術のすすめ》。日本東京都:竹井,昭和56。
結城令聞著。《唯識學典籍志》。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62 [民51]。
楊白衣著。《唯識要義》。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4。
楊惠宇撰。《試論色法存在的客觀本質 : 以唯識思想與科學理論作為說明依據》。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6。
葉阿月著。《唯識思想の研究 : 根本真實としての三性說を中心にして》。日本東京都:國書刊行會,昭和50。
跨谷憲昭著。《唯識思想論考》。初版。日本東京都:大藏,2001 [民90]。
熊十力著。《新唯識論》。再版。台北市:洪氏,民63。
裴春苓撰。「熊十力《新唯識論》與佛教義理融攝的問題探討」。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9。
褚柏思著。《性相奧義論集》。初版。台北市:獅子吼,民58。
趙亮杰著。《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四版。台北市:佛教,民70。
廢名著;止庵編訂。《阿賴耶識論》。第一版。中國瀋陽:遼寧教育,2000[民89]。
歐陽竟無演講。《唯識抉擇談》。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民59。
歐陽竟無講述。《唯識講義》。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7。
蔡薰宜撰。「唯識學無表初探 : 以《大乘法苑義林章》為主」。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5。
橫山紘一著。《唯識の哲學》。日本京都市:平樂寺,1979 [民68]。
橫山紘一著;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91。
繆鳳林釋。《唯識今釋》。南投縣: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民78。
鍾國賢撰。「宗喀巴《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註》譯註」。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民84。
韓廷傑著。《唯識學概論》。初版。台北市:文津,民82。
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 32 : 三論宗綱要;唯識方隅;禪學講話;天台山家山外論爭之研究》。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主編;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67 : 唯識思想》。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闕文華撰。「宗鏡錄法相唯識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民54。
羅時憲撰述。《唯識方隅》。第三版。香港九龍:佛法法相學會,1993[民82]。
釋太虛著。《法相唯識學. 上冊》。第一版。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民91]。
釋太虛著。《法相唯識學.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民91]。
釋文晟著。《唯識七要》。一版。台北市:吉祥文物中心,民77。
釋白雲著。《唯識心理學》。彰化縣:佛印月刊社,民78。
釋印順作。《妙雲集. 十 : 唯識學探源》。新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89。
釋如覺編著。《唯識思想入門》。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6。
釋依昱著。《談心說識 : 深層心理學》。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2。
釋法舫講;釋慧瑩,李儀模合記。《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二版。台北市:正聞,民77。
釋法興編著。《唯識科學》。初版。南投縣:圓明菩薩會,民82。
釋昭慧作。《初期唯識思想 : 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初版。台北市:法界,民90。
釋紫蓮,釋心海作。《辯唯識性相》。初版。:十方佛弟子,2003[民92]。
釋雲峰輯;釋曉瑩著。《唯識開蒙;羅湖野錄》。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3。
釋慈惠等總編輯;釋法舫講。《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75 :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6-1998。
釋演培著。《唯識法相及其思想演變》。再版。台北市:慧日講堂,民67。
釋演培著。《諦觀全集. 28 : 唯識法相及其思想演變》。一版。台北市:天華,民78-80。
釋憨山講述。《性相通說》。南投縣: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印,民78。
ツォンカパ著;ツルティム.ケサン,小谷信千代譯。《アㄧラヤ識とマナ識の研究 : クンシ.カンテル》。日本京都市:文榮堂,昭和61。

□唯識典籍
Katsumi Mimaki, Musashi Tachikawa, Akira Yuyama ed. by, Three works of Vasubandhu in Sanskrit manuscript : the Trisvabhavanirdesa, ...... commentary, Tokyo, Japan : The Centre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c1989.
于凌波著。《唯識三論今詮》。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3。
小川一乘校註。《新國譯大藏經. 8 : 如來藏.唯識部. 1--央掘魔羅經. 勝鬘經. 如來藏經. 不增不減經》。日本東京都:大藏,1993-。
李葛夫撰。「月稱《入中論》辯破唯識無境之研究」。碩士論文。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1997[民86]。
陳鵬釋譯。《唯識四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71。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6-1998。
結城令聞(Reimon Yuki)著。《世親唯識の研究. 上、下》。初版。日本東京都:大藏,1986 [民75]。
 
宇井伯壽著。《瑜伽論研究》。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58 [民47]。
強健偉編。《瑜伽師地論簡表略解. 第一輯 = Outline of Yogacara-Bhumi Sastra, No.1 (Vol.1-Vol.10)》。一版。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8-。
橫山紘一,廣澤隆之共著。《瑜伽師地論に基づく梵藏漢對照.藏梵漢對照佛教語辭典》。初版。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平成9。
橫山紘一,廣澤隆之共著。《漢梵藏對照瑜伽師地論總索引》。初版。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平成8。
彌勒菩薩造;釋玄奘譯;正昌公益文教基金會彙編。《瑜伽師地論 11冊》。初版。台北市:正昌公益文教基金會,民74。
彌勒菩薩說;釋玄奘譯;韓清淨科記。《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一~四)》。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5。
韓清淨科判;羅時憲修訂。《瑜伽師地論纂釋. 一》。初版。香港九龍:佛教志蓮圖書館,1998[民87]。
韓清淨科判;羅時憲修訂。《瑜伽師地論纂釋. 二 ; 攝大乘論疏 ; 大乘掌中論略疏》。初版。香港九龍:佛教志蓮圖書館,1998[民87]。
釋太虛講述。《瑜珈師地論真實義品》。初版。台北市:大乘講堂,民70。
釋妙境講。《瑜伽師地論. 1-6》。錄音帶謄稿,2001-2002。
釋繼欣撰。「藏本《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念處相應』首頌初探」。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5。
釋體韜著。《六度四攝與〈瑜伽論.戒品〉之關係》。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7[民86]。
 
于凌波著。《唯識二十頌 ; 觀所緣緣論新釋合刊》。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8。
山口益,野澤靜證共著。《世親唯識の原典解明》。日本京都市:法藏館,昭和28。
宇井伯壽著。《四譯對照唯識二十論研究》。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53 [民42]。
唐大圓著。《唯識易簡》。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9。
歐陽竟無編。《藏要. 8, 第一輯(八) : 二十唯識論外四種》。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7。
釋演培釋。《唯識二十頌講記》。台灣再版。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民61。
釋演培釋註;洪孟珠記。《諦觀全集. 15 : 唯識二十頌講記 ; 八識規矩頌講記》。天華一版。台北市:天華,民75-80。
釋窺基撰;釋真諦釋。《唯識二十論述記. 金七十論》。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2。
 
Diana Y. Paul, Philosophy of mind in sixth-century China : Paramartha's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 Califronia, U.S.A. : Stanfrod University Press, c1984.
于凌波著。《唯識三十頌新釋》。第一版。臺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7。
于凌波講述。《唯識三十頌講記》。台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88[民77]。
于凌波釋譯。《唯識三頌講記》。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76。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6-1998。
井上玄真著;白湖無譯。《唯識論講話》。[南投縣]:[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會],民78。
太田久紀著。《玄奘三藏譯『唯識三十頌』要講》。初版。日本東京都:中山書房佛書林,平成1。
方倫著。《唯識三頌講記》。五版。高雄縣:佛光,民78。
宇井伯壽著。《安慧護法唯識三十頌釋論》。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52 [民41]。
竹村牧男著。《唯識の探究 : 『唯識三十頌』を讀む》。日本東京都:春秋社,平成4[1992]。
武內紹晃講。《「唯識三十頌」と「轉識論」の本文對照と註記》。:,昭和45。
張少齊編著。《唯識三十頌簡義》。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5。
陳淑螢撰。「唯識學識變論初探 : 以《唯識三十頌》為中心」。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8。
結城令聞著。《唯識三十頌》。新裝版初版。日本東京都:大藏,2001。
劉定權譯。《唯識三十頌易解》。南投縣: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民78。
蔡運辰解釋。《唯識三十論淺釋》。
霍韜晦著。《安慧「三十唯識釋」原典譯註》。初版。香港:中文大學,1980[民69]。
釋如覺編著。《唯識三十頌導讀》。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6。
釋戒清述。《唯識三十頌詮句》。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8。
釋見晉,釋見海編著。《唯識三十頌注解》。嘉義縣:香光尼眾佛學院,2001[民90]。
釋慈航講。《唯識三頌講話》。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8。
釋聖德編述。《唯識三十頌講要》。再版。[台北市]:[佛教般若精舍],民67。
 
天親菩薩造;釋玄奘譯;釋成觀撰註。《大乘百法明門論今註》。初版。台北市:毘廬,2002[民91]。
天親菩薩造;釋廣益纂釋;釋淨蓮白話注釋。《大乘百法明門論. 上冊》。初版。台北市:菩提佛學會,民88。
天親菩薩造;釋廣益纂釋;釋淨蓮白話注釋。《大乘百法明門論. 下冊》。初版。台北市:菩提佛學會,民88。
天親菩薩造論;釋玄奘翻譯;簡金武撰述。《大乘百法明門論研究》。台中市:青蓮,民87。
天親菩薩造論;釋蕅益直解。《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重排初版。台中市:青蓮,民74。
唐大圓述。《百法明門論簡義》。南投縣: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民78。
張廷榮論述。《百法論白話解 : 唯識學入門》。初版。台北市:頂淵文化,民86。
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百法明門論表解》。四版。台中市:信義美術承印,民71。
釋如覺編著。《大乘百法明門論導讀》。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6。
釋依昱著。《觀心.開心 :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說(一)》。初版。台北市:佛光,民83。
釋依昱著。《知心.明心 :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說(二)》。初版。台北市:佛光,1996[民85]。
釋明昱贅言。《大乘百法明門論贅言》。
釋宣化講述;法界佛教大學佛經翻譯委員會記錄。《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初版。美國加州:法界佛教總會法界佛教大學,1991[民80]。
釋廣益纂釋。《大乘百法明門論 ; 八識規矩頌纂註》。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0。
釋曇曠撰。《大乘百法明門論義記》。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4。
釋窺基等註疏。《百法明門論六種注疏》。景印初版。台中市:青蓮,民75。
 
Arya Asanga by; Swami Dwarika Das Shastri ed. by, Mahayanasutralankara, 1st ed., Varanasi, India : Bauddha Bharati, 1985.
Gadjin M. Nagao(長尾雅人) by, Index to the Mahayana-sutralamkara (Sylvain Levi edition). Part one : Sanskrit-Tibetan-Chinese, Tokyo, Japan : Nippo Gakujutsu Shinko-Kai, 1958-1961.
Gadjin M. Nagao(長尾雅人) by, Index to the Mahayana-sutralamkara (Sylvain Levi edition). Part two : Tibetan-Sanskrit & Chinese-San, Tokyo, Japan : Nippo Gakujutsu Shinko-Kai, 1958-1961.
小谷信千代著。《大乘莊嚴經論の研究》。日本京都市:文榮堂,昭和59。
宇井伯壽著。《大乘莊嚴經論研究》。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61。
西藏文典研究會編集。《西藏文獻による佛教思想研究. 第1號 : 安慧造『大乘莊嚴經論釋疏』菩提品(Ⅰ)》。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昭和54-56。
西藏文典研究會編集。《西藏文獻による佛教思想研究. 第2號 : 安慧造『大乘莊嚴經論釋疏』菩提品(Ⅱ)》。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昭和54-56。
武內紹晃等編集。《梵文大乘莊嚴經論寫本 = Sanskrit manuscripts of the Mahayanasutralamkara from Nepal》。日本京都市:法藏館,平成7。
[被-皮+夸]谷憲昭,荒井裕明校註。《新國譯大藏經. 17 : 瑜伽.唯識部. 12--大乘莊嚴經論》。日本東京都:大藏,1993-。
釋惠敏,關則富合著。《大乘止觀導論 : 梵本《大乘莊嚴經論.教授教誡品》初探》。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7[民86]。
釋善音撰。「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修行品》初探」。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7。
 
Gadjin M. Nagao ed. by, An index to Asanga's Mahayanasamgraha. part 1 : Tibetan-Sanskrit-Chinese, Tokyo, Japan :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1994.
Gadjin M. Nagao ed. by, An index to Asanga's Mahayanasamgraha. part 2 : Sanskrit-Tibetan-Chinese, Tokyo, Japan :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1994.
片野道雄著。《唯識思想の研究 : 無性造「攝大乘論註」所知相章の解讀》。日本京都市:文榮堂,昭和50。
王恩洋著。《攝大乘論疏》。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5。
宇井伯壽著。《攝大乘論研究》。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35 [民24]。
宇井伯壽校訂。《攝大乘論研究. 別冊 : 攝大乘論》。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35 [民24]。
佐佐木月樵著。《漢譯四本對照攝大乘論 : 附西藏譯攝大乘論》。日本東京都:日本佛書刊行會,昭和34。
岩田諦靜著。《初期唯識思想研究 : 世親造『攝大乘論釋』所知相章の漢藏對照》。初版。日本東京都:大東,昭和56。
長尾雅人著。《攝大乘論和譯と注解. 上、下》。日本東京都:講談社,1982-1987。
郭翠蘭撰。「攝大乘論種子起因說之探究」。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5。
釋如覺著。《攝大乘論種子起因說之研究》。初版。桃園縣中壢市:圓光,民87。
釋忻車隨錄。《攝大乘論隨錄》。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4。
釋隆蓮著。《攝大乘論疏略述》。第一版。香港九龍:中國佛教文化,1999[民88]。
 
K. N. Chatterjee, Vasubandhu's Vijnapti-Matrata-Siddhi : with Sthiramati's commentary -- text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1st ed., Varanasi, India : Kishor Vidya Niketan, 1980.
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traduite et annotee par, Vijnaptimatratasiddhi : la Siddhi de Hiuan-Tsang. Tome I-II, Paris, France : Librairie Orientaliste Paul Geuthner, 1928-1929.
Mahesh Tieary critically ed. & trans.by, Vijnaptimatratasiddhi of Vasubandhu : Vimsatika Karika with ...... Hindi translation, 1st ed.。Varanasi, India : The Chowkhamba Vidyabhawan, 1967.
Pt. Thubtan Chogdub, Sastri,Pt. Ramasankara Tripathi ed. & trans. by, Vijnaptimatratasiddhih (Prakaranadvayam) of Acarya Vasubandhu : Vimsatika with ...... Sthiramati, 1st ed.。Varanasi, India : Research Insitiute Varanaseya Sanskrit Vishvavidyalaya, 1972.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 二~五 : 成唯識論. 第一~四》。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1。
佛教大系完成會編纂。《會本成唯識論述記三箇疏. 第一~四》。再版。台北縣三重市:慈願寺倡印,民78。
吳西冷集說。《成唯識論文釋併記》。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7。
林國良撰。《成唯識論直解》。第一版。中國上海:復旦大學,2000[民89]。
齊明非撰。「『唯識無境』理論探析 : 以《成唯識論》為中心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5。
韓廷傑釋譯。《成唯識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70。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6-1998。
韓鏡清作。《成唯識論疏翼(一~五), 卷一~十》。初版。高雄市:彌勒講堂,民91。
釋太賢集。《成唯識論學記》。
釋玄奘(Hsuan Tsang)譯;韋達(Wei Tat)英譯。《成唯識論 = Ch'eng Wei-shih Lun : the doctrine of mere-consciousness》。Hong Kong:The Ch'eng Wei-shih Lun Publication Committee,1973[民62]。
釋玄奘譯;韓廷傑校釋。《成唯識論校釋》。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8 [民87]。
釋普行著。《成唯識論研習》。初版。台北市:中華大典編印會,民68。
釋普行著。《普行法師全集(四) : 成唯識論研習》。田中鎮:鼓山寺,民70。
釋圓測撰。《成唯識論測疏》。慈濟初版。台北市:佛教慈濟文化服務中心,民78。
釋演培講;釋寬嚴記。《成唯識論講記(一~五)》。初版。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民67。
釋演培釋註;釋寬嚴記。《諦觀全集. 17 : 成唯識論講記(一~五)》。天華二版。台北市:天華,民78-80。
釋窺基述記;羅時憲刪注。《成唯識論述記刪注. 一~三》。初版。香港九龍:佛教志蓮圖書館,1998[民87]。
釋窺基撰。《成唯識論別鈔》。初版。:草葉,民65。
釋窺基撰。《成唯識論述記(一~四)》。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3。
釋窺基撰。《成唯識論料簡》。初版。:草葉,民65。
釋窺基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初版。:草葉,民65。
釋蕅益著述。《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5。
護法菩薩等造;釋玄奘譯。《成唯識論》。臺灣初版。台北市:老古文化,民70。
護法菩薩等造;釋玄奘譯;釋淨蓮白話注釋。《成唯識論(一)》。初版。台北市:菩提佛學會,民88。
 
Gijin Muroji(室寺義仁) by, The Tibetan text of the Karma-Siddhi-Prakarana of Vasubandhu with reference to the Abhidharma-Kosa-Vyakhya : critically edited from the Cone, Derge, Narthang and Peking Editions of the Tibetan Tanjur = 成業論 : チベット譯校訂本, Kyoto, Japan, 1985.
山口益著。《世親の成業論 : 善慧戒の註釋による原典的解明》。日本京都市:法藏館,昭和26。
王頌之導讀。《大乘成業論》。香港:密乘佛學會 ; 博益,1994[民83]。
王聯章撰。「大乘成業論之研究」。碩士論文。香港:香港能仁書院哲學學系,民71。
 
M. Sylvain Levipar, Madhyantavibhagatika : exposition systematique du yogacaravijnaptivada, 日本東京都:鈴木學術財團,昭和41。
Nathmal Tatia,Anantalal Thakur ed. by, Madhyanta-Vibhaga-Bhasyam, Patna, India : K. P. Jayaswal Research Institute, 1967.
Ramchandra Pandeya critically ed. by, Madhyanta-Vibhaga-Sastra : containing the Karika-s of Maitreya Bhasya of Vasubandhu and Tika by Sthi, Delhi, India : Motilal Banarsidass.
Th. Stcherbatsky trans. by, Madhyanta-Vibhanga : discourse on discrimination between middle and extremes ascribed to Bodhisattva Maitreya and commented by Vasubandhu and Sthiramati, Osnabruck, Germany : Biblio Verlag, 1970.
安慧阿遮梨耶造;山口益譯註。《中邊分別論釋疏》。日本東京都:鈴木學術財團,昭和41。
武內紹晃講。《辯中邊論提要》。:,昭和41。
 
Walpola Rahula traduit et annote par, Le compendium de la super-doctrine (philosophie) (Abhidharmasamuccaya) d'Asanga, Paris, France :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1971.
佐久間秀範(Hidenori S. Sakuma)著。《タティア校訂版『阿毗達磨雜集論』梵語索引およびコリゲンダ》。初版。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平成8[1996]。
無著菩薩造;釋玄奘譯;韓清淨科文。《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科文》。第一版。香港九龍:中國佛教文化,1998[民87]。
韓清淨述。《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別釋》。第一版。香港九龍:中國佛教文化,1998[民87]。
 
蔣維喬編註。《大乘廣五蘊論註》。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5。
 
釋玄奘譯。《顯揚聖教論》。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6。
 
釋印順講;宏觀記。《辨法法性論講記》。台北市:正聞,民71。
 
Jong Cheol Lee(李鍾徹) by, The Tibetan Text of the Vyakhyayukti of Vasubandhu : critically edited from the Cone, Derge, Narthang and Peking editions = 世親『釋軌論』チベット語譯校訂テキスト, 初版。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2001。
李鍾徹(Lee, Jong Cheol)著。《世親思想の研究 : 『釋軌論』を中心として》。初版。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2001 [民90]。
 
Susumu Yamaguchi par, Examen de l'objet de la connaissance,or name, Alambanapariksa : textes Tibetain et Chinois, Paris, France : Imprimerie Nationale Libraire Orientaliste Paul Geuthner.
范古農著述。《觀所緣緣論貫釋》。
陳雁姿著。《陳那觀所緣緣論之研究 = A study of Dignaga's Alambana-pariksa》。第一版。香港九龍:志蓮淨苑文化部,1999 [民88]。
陳雁姿撰。「陳那《觀所緣緣論》之研究 = A study of Dignaga's Alambana-pariksa」。碩士論文。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1997[民86]。
 
于凌波著。《八識規矩頌講記》。初版。台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民85。
王恩洋著述。《八識規矩頌釋論》。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7。
馮達庵撰;釋真華撰。《八識規矩頌釋. 八識規矩頌誨蒙》。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6。
釋佛瑩編。《八識規矩頌註解》。苗粟市:淨覺院放生會印送,1982[民71]。
釋真華編著。《八識規矩頌誨蒙》。[台北市]:中國佛教會大專佛學講座。
釋智海述。《八識規矩頌偈解》。再版。美國加州:般若講堂贈,1993[民82]。
釋慈舟訂。《增訂八識規矩頌貫珠解》。
釋聖德編述。《八識規矩頌講義》。初版。民76。
釋聖嚴著。《探索識界 : 八識規矩頌講記》。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2001[民90]。
釋演培著。《八識規矩頌講記》。再版。台中市:菩提樹,民70。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